分享
2017年05月13日20:26 中国新闻网

分享
    资料图。图为兰州高校“文化行者”团队举办流动小黑板走进农家活动。 邬文轩 摄

  中新网兰州5月13日电 (耿亚敏)由兰州大学联合多所高校“文化行者”团队共同策划发起、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支持申报的《少数民族妇女能力建设与精准扶贫“母亲的艺术”示范项目》近日获批2017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C类)立项。

  “母亲的艺术”旨在基于参与式社区开发思路和协助地方政府“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尝试支持青年志愿者和“种子社会工作者”深入甘肃10个偏远农村社区,面向妇女开设基础技能培训、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营造、特色民族文化产品及服务挖掘与开发扶持等工作,预计将有超过400名农村妇女和1000名儿童通过该项目得到可持续能力建设以及综合福利改善。

  甘肃偏远贫困地区,大量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在生活条件及心理关怀等多方面亟需改善,成为“精准扶贫”工作中重点攻坚的内容。而依据部分社区调查和联合国妇女署专业研究报告等相关材料显示,妇女、儿童是当前社区发展及福利提升“自助”工作最可能的参与力量。加强妇女能力建设及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对于改善偏远地区农户经济条件、提升儿童教育机会和质量、活跃社区公共文化等都有显著作用。

资料图。图为举办“妈妈课堂”讨论信息传播、家庭管理等内容。 邬文轩 摄

  2011年,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率先在甘肃文县铁楼藏族乡实施“白马藏族妇女能力建设与文化传承示范”项目,带领白马藏族留守妇女重修公共文化空间,举办乡村民歌赛和社区故事会等公共文化活动,开设“妈妈流动课堂”普及文化常识和儿童教育理念,协助家庭修建民族特色旅舍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后,参考白马藏族社区工作,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文化行者”团队陆续加入,在甘肃临夏、甘南、平凉、兰州等地农村社区开设“土族妇女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教育与推广应用示范”、“少数民族传统食品及农产品推广及妇女福利提升示范”等一系列社区服务工作,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创意与社区实际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项目负责人张瑞菊介绍,此次获批立项的“母亲的艺术”也是广泛征集大学生公益创意而设计的示范型项目方案,重点瞄准被“隐蔽”的留守妇女群体及其在儿童教育、社区公共文化营造、文化资源持有及经济活动活跃等方面的作用。

  根据执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张瑞菊表示,他们将不断总结,期望在偏远农村地区为参与型社区发展模式探索更多可行的项目经验,也为“精准扶贫”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贡献志愿服务与社会参与层面的力量。(完)

责任编辑:乔雷华 SN098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高富强:中国多数男人没学过尊重女人
  • “赔钱”买不来平安,医闹该怎么治?
  • 唐玄宗的忏悔:错用三人大唐中衰
  • 乱入红楼:宝琴的贵妇潜质
  • 《麻烦家族》:海清架不住甜言蜜语
  • 你的微信名暴露了你的阶层
  • 11天奢华之旅!乘邮轮浪漫欧洲四国游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