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5月17日09:37 中山大学

分享

       由大气科学学院主办、大气科学学院风云学术中心承办、广州市气象局协办的大气科学学院第一届天气预报分析大赛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分阶段展开。学院100余名本科生自行组队参赛。大赛历时一个月,对参赛队员的理论知识、基础天气预报和天气案例分析等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参赛队伍进行决赛预报


       本次比赛包括笔试、多次培训、复赛和决赛四个环节。笔试由学院简茂球教授、樊琦教授等共同出题及判卷。专题培训分别由大气科学学院王东海教授、祝薇工程师,广州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罗聪担任主讲,就Micaps天气图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天气预报基本思路以及灾害天气案例过程分析思路与方法等对参赛选手进行专业培训。大赛复赛为“24小时天气预报”,由大气科学学院陈桂兴副教授、李秀珍副教授和陈锐丹老师担任了主要评委,对各小组的现场预报展示进行点评。大赛决赛阶段要求作“未来三天的预报分析”,最后共七支队伍进入了决赛环节。广州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罗聪,广州市气象局高级预报技术骨干、工程师刘子杰,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党委书记杨建林,副院长杨崧、黎伟标,简茂球教授,樊琦教授及学院团委书记韩青诺作为本次决赛的评委。
       杨建林书记在开赛前的致辞中指出,本次天气分析预报大赛立足学生专业和实际,促进理论教学与业务应用的有机结合,打造了多样化的第二课堂精品项目,增强了学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董文杰院长在点评时表达了对学子们自信预报的自豪之情。他表示,学院将大力支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比赛,希望同学们能将天气预报与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分析,在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时空的分析和把握,使气象专业真正服务于人民与国家。
       据悉,本次天气预报分析大赛旨在强化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和气象业务的实践能力,在高低年级间形成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氛围。同时,学院也促进气象局与学院师生间的业务交流,探讨本科生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以实现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拓展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天气预报分析大赛为学院第二课堂项目“气象节”系列活动之一。该项目旨在围绕专业核心,通过打造第二课堂精品项目有效促进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孙秀萍:日本人为了睡眠如此疯狂(图)
  • 5A景区取消门票到底是不是好事?
  • 他的乌鸦嘴预言了南唐的命运
  • 旧情难忘?史湘云真的在恨着黛玉?
  • 《阿飞正传》:恨我才不会忘记我
  • 姑娘,作着作着爱情就没有了
  • 美呆!新西兰,你来了就不想离开(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