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期间,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会议主席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环球时报(英文)、凤凰卫视等媒体的联合采访,就本次会议有关情况、《南极条约》的意义、中国的南极事业、南极旅游、南极国际治理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首先祝贺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顺利开幕,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会议的有关情况?
答:本次会议是中国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后首次主办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南极条约》于1959年签订,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南极的管理制度。《南极条约》是开放的,但各国加入以后,如果没有在南极进行实质的科学考察活动,则不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不享受决策权。中国加入《南极条约》后赴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活动。1984年,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活动正式起步,并于同年建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目前,《南极条约》共有53个缔约国,其中协商国共有29个,发达国家居多。各国对中国举办此次会议十分重视,29个协商国悉数到场,相关国际组织均派代表参会,各国代表、观察员数百人,可谓济济一堂。
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今天开幕,张高丽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办出了中国水平,中国风格,体现了中国对南极合作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进行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希望本届会议能够成为南极国际治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我相信在未来,国际社会在提及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时会对中国的努力给予肯定。
人民日报:您刚才介绍了今年是中国首次举办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能否请您谈谈《南极条约》签订至今,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1959年《南极条约》的制定,是以1958年国际物理年为契机,由美国、英国等国家发起,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支持。南极是一片十分广袤的地区,是地球上唯一无人居住的大陆。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7个国家对南极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国利用1958年国际物理年的契机,发起签订国际条约,将对南极大陆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7个国家,包括智利、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挪威等都请来,当时共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南极条约签署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冻结了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
第二,确立南极只能用于和平目的。
第三,确立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自由。
第四,规定了国际合作框架。
这实际上初步架起了南极管理体系的框架轮廓。迄今为止,这一轮廓并未有大的变动。至20世纪70、80年代,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于是各国希望签订和南极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有关的公约。但这个公约才谈成,就发现开发南极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又立即启动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谈判进程。《环保议定书》的谈判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这一议定书也称马德里议定书。《环保议定书》的首要原则就是冻结在南极的所有矿产活动。其次确立了一系列保护南极环境的措施。《南极条约》和《环保议定书》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冻结了原来的活动,然后加强以后的措施。所以说这次我们在北京办会,是两个平行的会,一个叫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它由包括29个协商国在内的《南极条约》53个缔约国参会。另外一个会议是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是根据马德里议定书设立的委员会。我国作为《环保议定书》的缔约国,也是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目前,《南极条约》的53个缔约国还没有全部签署《环保议定书》,两个会议的成员有所差别。
我们面临的长期问题是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如果把南极完全保护起来,人类会心有不甘。矿产资源开采活动我们可以禁止,但是旅游能禁止吗?人类对于南极的奇妙环境、完美生态和可爱动物还是非常渴望的。例如企鹅是南极独特的动物。所以说旅游并不好完全禁止,但是如何管理好南极旅游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现在人类最为关切的是如何保护好南极,防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导致的南极冰架和冰川的融化。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极的冰架是全球的淡水库,一旦融化将引发全球海平面上升等严重问题,现阶段很多国家的研究重点也都集中于此。还有便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保护臭氧层问题,最早也是在南极发现的。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由此各国开始着力于臭氧层的保护。从现阶段来讲,南极的主要利用价值集中在科学研究,我们应当以保护为前提。
除了今天召开的这次会议之外,我们这次会议还有一个创新的做法,即召开了一个以南极保护和利用为主题的特别会议。这引起了所有代表团的共同关注。这是一个原本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之外的会议,但是所有代表团均出席该项会议,座无虚席。我们共邀请了包括5位官员和4位科学家在内的共9位相关权威人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巨大反响。现在看来,对于南极,我们仍然需要高度重视。作为大国,如果南极保护得好,我们受益;如果南极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将引起各类问题,人类必将受到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也必将受到巨大影响。
环球时报英文:我国举办本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
答:本届会议是中国自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以来,首次担任东道国。这首先是中国履行协商国责任、支持《南极条约》体系的具体举措。举办此次会议,有助于增进国内外对中国南极事业的了解,展示中国对南极治理的贡献,提升我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国内民众近距离了解南极事务,增强全民南极科学意识和环保意识。
南极虽然遥远,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极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方面。本次会议是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治理走向的大背景下,在我国举行的涉及新疆域国际治理的大型主场外交活动。今年1月,习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演讲时指出,“要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中国举办此次会议,不仅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具体议题取得积极进展,还希望籍此弘扬《南极条约》和平、合作精神,推动全球治理持续、深入发展。
中央电视台:刚才您提到南极旅游,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南极旅游的?中国去年共有约4065人赴南极旅游,但据了解,他们大部分都是通过国外旅行社的方式前往。请问您,未来中国公民有无可能通过国内旅行社,有更多机会赴南极旅游?
答:制定管理南极旅游的规则需要在《南极条约》框架下进行。坦率地说,目前的南极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同于出国旅游,前往南极旅游需要特殊的交通工具和周密的安全保障。
组织南极旅游离不开同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等南极大陆周边国家和国际旅行社的合作。南极旅游探险性强,成本高。目前我国部分机构对南极旅游抱有较大兴趣,但仍难以单独组织南极旅游。
南极的环境非常脆弱,不宜推广旅游。若和故宫旅游一样推广南极旅游,南极环境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IAATO)在管理南极旅游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未来,如何通过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进一步规范南极旅游,是需要与有关国家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凤凰卫视: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科考的快速发展存有疑虑,担心中国可能会逐渐偏向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此您怎么看?
答: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对南极的合理利用并不等同于对南极资源的开发。中方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缔约国,根据有关规定,对南极矿产资源的开发已被冻结,不可能出现某个国家开发矿产资源的行为。自1983年中国加入《南极条约》以来,我们的主要南极活动是南极科学考察,至今已建有4个科考站,南极科学研究的水平大大提高。
中国在南极科考方面是后来者,西方发达国家的南极科学研究已进行上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而中国的南极事业发展才只有30余年。中国的南极科考从无到有,与时俱进,目前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科学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发表的有关南极科学的文章数已接近南极科研文章总数的10%,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实际上,对南极的合理利用包括科学、旅游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利用,中国始终坚持在《南极条约》体系框架内进行南极的利用活动。此外,南极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南极,还包括气候变化、冰架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我们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南极大陆本身,还从宏观角度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的南极研究是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全人类的科学研究。
新华社:作为具有《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深度参与南极国际治理的大国,我国对南极国际治理的立场是怎样的?
答:张高丽副总理开幕讲话中对《南极条约》体系给予高度评价,并阐述了加强南极治理的主张。具体而言,我们有以下主张和期待:
第一,充分凝聚政治意愿,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南极虽然距离遥远,但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需要与相关全球性问题统筹考虑。面对全球治理背景中的南极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全部智慧和力量,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们希望各国强化责任共担意识,一同为南极和全球的未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第二,坚持《南极条约》体系基本制度,应因形势不断完善治理机制。《南极条约》化纠纷为合作,是对南极问题行之有效,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安排。和平是南极稳定的牢固基石,合作是南极治理的有效途径,法治是南极秩序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坚持《南极条约》和平、合作、科考自由等基本原则,深化相关国际合作。同时,针对旅游和非政府活动、生物勘探等新型活动,应抓紧协商,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
第三,着力加强科学研究,服务南极事务和全球问题决策。我们应加强南极科研规划、合作及能力建设,重点关注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新兴和未知领域的研究,共同探索全球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应加强科学与政策相结合,把科学研究纳入决策的主流,鼓励和促进跨学科和跨部门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分享。
第四,坚持南极环境保护,兼顾相关利用。南极是全球变化的平衡器,南极环境如果恶化,将带来难以承受、难以逆转的后果。我们要为全人类和子孙后代保护南极,使环境保护成为开展各项南极活动的大前提。在当前形势下应继续坚持冻结南极矿产资源开发规则。包括旅游、非政府活动在内的所有南极活动都应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估制度,避免对南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国际台:听说本次会议期间还将举办“我心中的南极”青少年主题绘画交流活动,是希望让青少年更多了解南极或者说是希望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答:南极事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是需要传承的事业。本次会议期间,我们邀请北京史家胡同、朝阳实验和崇文小学的学生,画出他们心目中的南极,并邀请部分学生代表于25日下午与参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希望青少年活动为本次会议增添一抹不一样的颜色,希望这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坚定各国南极工作者为人类和后代保护南极的决心,也希望活动能够增进中国青少年对南极的了解和保护南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