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6月19日08:43 重庆晚报

分享

告别下浩坝坝宴

今年以来,75岁的蒋朝吟老先生,着手忙一件事——为南岸区南滨路上消失的蒋记米房,争取一次重建机会。

前日,南岸区下浩老街的最后一批老居民即将搬离,包括蒋老在内的老邻居、老友,在老街院坝上摆圆桌、搭戏台,碰杯离别。他的重建蒋记米房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希望搬离不是结束,而是崭新的开始。”蒋老找到重庆晚报记者述说心愿。他认为,下浩老街作为重庆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米市街和龙门浩片区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接下来的保护、规划方案中,酌情还原蒋记米房的历史,填补长江南岸米市文化的不足。

起家 插占为业垦荒务农

对于蒋记米房的过往,南岸区文管所信息收集后,确认了它的价值——对重庆老米市研究方向,提供了新参考。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米市街走访发现,经历数年封闭修整后,已正式开门迎客的米市街,虽然最大限度还原了历史建筑风貌、保持了街巷格局不变,却没更多有关米市街的历史描述。

当地管委会介绍说,民国时期,重庆长生、老厂、黄桷垭一带的米商,就在这里贩卖大米,这里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而得名。而红砖砌成、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合记堆店”,就是米商们堆放大米的地方。

“其实米市街的文化,早在民国前就开始萌芽,清代就形成大规模的粮食集散地。”蒋老拿出家谱,以示他的说法有出处。

家谱记载,蒋老先祖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大岗村来到重庆。经过170余年艰苦创业,大约在1871年(同治十年)左右,蒋家既保留了农业基业,又经营粮食生意。大约在1880年(光绪六年),在米市老街川主庙侧旁,修建了“蒋记米房”,经营米生意,蒋家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米商之一。遗憾的是,家谱上并没有记载当时的米房产量和产值。

兴起 江边经商看风水看交通

蒋老童年时期,与祖父蒋德斋同睡一间床。祖父是典型生意人,起早贪黑、精打细算,曾告诉他,蒋家选在米市街一带做生意,最先看重地理位置,这里是连接水码头的重要通道,商贾云集、水陆交通便利。尤其重庆开埠后,英、法、美、德等国,相继来南岸境内设海关、修仓库、开洋行。要说当时重庆沿岸最热闹的地方,米市街一带的繁华,最为突出。

“我家米生意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这种经营风格,代表当时米市街多数业态。”蒋老认为,米市街当年生意兴隆,离不开三大原因——有发展商机,有稳定客源,具备绝佳地理交通优势。

而“蒋记米房”的选址,除了看交通,建房时还看重了风水。蒋老说,这是当时多数商人建铺、搭房时所考虑的两个先决条件。我们看见,蒋家先祖在米房旁栽种的黄葛树,如今根深叶茂,仍旧向上生长,寓意美好未来。

业态 前面开店后面办厂

“米市街一带的黄葛树,多数是老商人种的,有的种在商铺旁的岩壁,有的种在住家院坝正中,图的是吉祥和好收成。可以想象,这一带商业特点,是商铺和住宅前后混搭,前面开店、后面办厂,这种模式在当时很新潮。”在蒋老童年印象里,街坊邻居不分贫富,商业氛围一团和睦。

蒋老说,希望重建的“蒋记米房”,其实是蒋记米厂和仓库,位置在米市街原6号,其中,米厂设施并不复杂,只有一座米碾、一架风车、几担箩筐、几个簸箕。而3号则是蒋记招牌门店,是蒋家的部分住家大院。

除此之外,祖父曾描述,米市街最早做米生意商贩,从川主庙到狮子口,沿途石梯和平坝,摆放着许多口袋、箩筐。商贩肩挑背扛,骡马驮运,贩卖粮食。除了行商,还有坐商。

蒋老感叹,这种处于重庆主城核心地带,至今少有的厂店合一业态,居然在重庆开埠时期形成了气候,当时长江沿岸鼎盛的商业氛围,真好。

转行 机器米越过传统山米

对于重庆米市街米文化起源,蒋老曾与祖父、父亲有过探讨。

米市街最早的米产品,以什么为主?蒋老说,据祖父言传,当地最早米产品分为山米、大河米、小河米、东关米,其中山米在南岸最为常见,谷粒饱满、味道甜美、口感好。

“这些山米,带油浸色,用石碾碾成熟米发售,大部分土货来自南川附近的石滩和凉水井一带,经石岗、界石,运来长生桥、鹿角,转运到市区各米市场出售,被称为上等米。其中,长生桥产的米,最著名。”蒋老说,据史书记载,南岸米市集散,分布于黄桷垭、南城坪、上新街、下浩米市街等处。

蒋老说,重庆开埠时期虽然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同时也带来了商业竞争,洋商人引进的机器化设施,让机器加工米越过了传统的山米。由于形势发展,大约1936年,蒋老祖父与兄弟分家后,才放弃米生意,转行开设中药房。

坍塌 米铺没了米商精神还在

放弃做米生意的蒋家,在而后药材生意发展中,在米市街一带也小有名气。

“蒋记米房”因多种原因,如今属于蒋家的产权,只剩下原米房门店。米房厂房因年久失修,破损坍塌,不过,地下还埋藏着加工工具米碾。

“米铺没了,米商精神还在。”蒋老说,祖父曾提过,做米商懂得一个道理,白手起家没想象中简单,一挑扁担、行万里路,离不开奋斗二字。在与蒋老、蒋老大妹、幺妹交谈中,我们体会到重庆米商后人性格里流淌着满满的耿直和随和。

蒋老94岁老母亲许世愈如今还健在,一张爱笑的脸面对着我们。

“我从长生桥嫁进米市街的时候,是花轿子抬进来的,穿的花衣裳,摆了好几桌宴席。我的爱人曾说,做生意要沉住气,礼貌待人,不能骂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许婆婆大声说,如今子孙为人谦逊,重庆米商精神得到传承,她很骄傲。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李琅 记者 李野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让消失的老重庆逐日重现

一条小道要经过多少年发展,才能形成店铺林立的繁华街道?一间小店要耗费几代人心血,才能成为一家世代传承的商铺?如今重庆诸多老街,似乎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即将迎来旧城改造变身。这时,我们却有幸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老重庆。这笔城市历史财富,就封存在每个重庆老百姓的记忆里、家谱里、相册里。

我们希望,即日起,涌现出更多如蒋老一般的热心人,让消失的老重庆逐日重现。请致电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

责任编辑:邹少欢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丰县爆炸案嫌犯患的是什么病(图)
  • 清洁工背着蹚水,这些大学生应该自惭
  • 名医华佗爱撒谎,结果命丧曹操之手!
  • 归去来兮:陶渊明的一天是怎样的
  • 《异形:契约》没那么简单
  • 私奔后,那些女孩过得幸福吗?
  • 黄山真黄!松树开花漫山遍野一片黄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