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6月28日07:05 正义网-检察日报

分享

  

  

  

  朋友作文批评剽窃行为,其中用语有“对学界流氓无赖姑息不得”云云。文章举了某教授的例子,根据是,法院已判教授侵犯别人著作权。但是两年后,上级法院以教授“不是适格被告”为由,撤销了原判。教授于是状告朋友,控告他侵犯名誉权。

  朋友在一次会上写了个《呼吁书》,要求与会文友签名。很多人签了。我思考了一下,婉拒了。我毕竟没有对该案深入调查。我或许可以就我了解的情况写个文章,但不签《呼吁书》。

  这并非我怕事,而是对朋友和法律的信任,也是对自己负责。朋友文章用语激愤了一点儿,但事出有因,况且他针对的是一种违法现象。他跟教授无冤无仇,干吗“侵犯”人家名誉权呢?教授似乎应多多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状告根据法院判决写了评论文章的人。教授即使不是“适格被告”,或许与那案子有扯不断的干系,不然干吗把他牵进来?而谁是该案的“适格被告”,朋友指的就是谁。

  我给朋友说,人家既然动用法律,你别跟他废话,更别找人“呼吁”了,也可以再写文章申辩,更重要的是,用法律啊。你既在理,法庭上见嘛。你这个《呼吁书》,就是你在庭上的辩词,而庭外兴师动众的“呼吁”,则是对法官依法判案的干扰。如果法官枉判你输,你就上诉,再输,你比秋菊聪明明理,还打官司,一回两回,“不信东风唤不回”!这算“正途”。

  而召集众友签名呼吁,试图对法院施压,本人觉得,此非“正途”。

  我想起了多年前劳动模范杨怀远诉作家张士敏侵犯名誉权案。张士敏动员上海作协100多位会员以“作家”身份写《呼吁书》,企图改变法庭判决,被理智的老作家柯灵狠批了一顿。咱们惯于“呼吁”。“吁地呼天,望伫哀救”,原是无法无天时代弱者受欺哭诉无门,可怜巴巴去寻求援助的。但我觉得所谓“呼吁”,即使有理,也几乎是没用的——因为如果连法律都无用,“呼吁”又有何用?

  在法治昌明时代,咱们还“呼吁”个啥?如果这种“呼吁”真有用,则说明如今的法律,其软如泥。

  不是吗?当法律屈从于错方的“呼吁”,法院判决之时,可以“错而不改”;同样,当法律只借重于正方的“呼吁”而维护判决,请问法院本身是干啥的?

  即是说,如果“呼吁”有用,其力度大到足以影响甚至颠覆法官的立场,使法官随“呼吁”之声而三推六问,借“呼吁”之调而定夺案子,则这法律,便成为儿戏,真的毫无用处了——非但无用,而且有害。

  质言之:如果法律是公正的,则无论多么热血的“呼吁”,全无用武之地;如果法律是不公的,一纸轻飘飘的“呼吁”,也难纠其偏——从这两端均可以看出,“呼吁”没用。

  法律是神圣的。法官判案的准则和根据,只能是法律和事实,而不在乎什么“呼吁”。作为一个曾经的法制记者、法制宣传者,我且选择相信法律。如果社会上充斥着对法官判案的“呼吁”,无异于说明,这个社会的法律危险了。

  我因此建议朋友,撤回《呼吁书》,即以公民身份,打一场纯粹的官司,在庭上力辩,在庭外静观,在法律正道上直行。

  好消息果然传来——朋友胜诉。当然,这不是“呼吁”的结果。

责任编辑:张建利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孩子才2岁,父亲就为她掘好坟墓(图)
  • 人权进步: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有罪
  • 朱元璋:如何在扯淡的世界保持希望
  • 有一种孤独注定单枪匹马(图)
  • 《逆时营救》杨幂实力演绎“软科幻”
  • 女人该用什么态度去查看男人的手机?
  • 江西:你带不走美景,却能带走这杯茶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