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7月23日10:27 中国新闻网

分享
    日与夜、白与黑,盐工们的汗水唤醒了7月的莆田。 李南轩 摄

  中新网莆田7月23日电 题:盐田的守望者:让日晒制盐千年技艺传承延续

  作者 林玲

  凌晨3点的福建莆田盐场,万籁俱寂。今年64岁的林金柏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走到阳台确认有没有下雨。

  “是个晴天,可以开始扒盐了。”作为一名在莆田盐场工作了47年的盐田工人,林金柏对持续高温的天气又爱又怕,“夏天易出好盐,我们已经被晒得习惯了。”

  百味盐为首。据记载,福建海水制盐的历史可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到了宋金时代,福建海盐的制作方法已有根本性改变,独创的日晒制盐技艺传承千年,沿用至今。

扒盐结束后,盐工们将已产出的海盐运往岸边,盐粒在烈日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晃眼。 李南轩 摄

  莆田盐场是福建最优质的盐场之一,盐田面积近10万公亩,年产海盐约10万吨,占福建省海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林金柏是莆田盐场7工区8组的组长,对千年传承下来的日晒制盐法早已烂熟于心。纳潮、制卤、选盐、扒盐、赶混……纯手工的制作技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建海盐“色与净砂无异”,不仅含有70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外观洁白、质地细腻,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晃眼。

  7月入伏以来,莆田迎来一年中最热的四十天,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让人避之不及。可对于盐场的工人们来说,越是高温的天气,他们越要抓紧制盐。

  “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所以盐出得也快。到凌晨3点,结晶池里的盐基本就已铺满池底。”莆田盐场副场长吴文新说,每到夏天,盐场工人们的早班时间就会提早到凌晨3点,这不仅是为了避开高温作业,也是为了及时将结晶池中的盐扒出。

  盛夏里,天亮得很早。不到5点,微亮的日光就从云层中透出,染红天边的云霞,倒映在如镜面般的盐池中,煞是好看。然而,正在盐池中劳作的工人们无暇欣赏美景,而必须加快脚步,在太阳完全升起前将池子里的盐扒出,以免影响下一轮海盐的结晶。

  “唰唰唰……”偌大的盐田里回响着工人们扒盐时如海浪般的声音。经过几个小时的劳作,黑色的盐田埂上,已经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白色盐堆。昼与夜、白与黑,盐工们的汗水在这夜以继日的劳作中“闪耀”。

64岁的林金柏在盐场工作了47年,他的脸庞已被晒得乌黑,与洁白的海盐形成鲜明对照。 李南轩 摄

  扒了好几个小时盐的林金柏回到盐田埂上,麻利地举起水壶,猛地灌了几口。“我每天都要喝30瓶水。”面对高温酷暑,林金柏必须保持身体的水分充足,才不至中暑晕厥。

  林金柏的脸庞晒得乌黑,与洁白的海盐形成鲜明对照。“下雨的时候,别人都往屋里跑,只有我们往外跑,就怕卤水和盐堆被雨淋到,这海盐就毁了。”盐场一年四季都在产盐,林金柏们就365天守着盐田。

  “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么苦的活,我不敢走,也不能走,千年的技艺总不能丢了吧。”林金柏早已超过了退休的年纪,但他选择继续留守盐田,“制盐需要一个‘勤’字,我还能再等等,希望有年轻人可以继承这门千年的技艺,我愿意把所有的经验都教给他。”

  和林金柏有着同样信念的,还有莆田盐场8工区10组的组长林淑英,她是盐场里为数不多的女组长。巾帼不让须眉,只见她手持盐耙,细致而又迅速地将盐扒出;白色的盐堆与她晒黑的皮肤,在盐池的映衬下十分显眼。

  “现在,我们的工人都是40岁以上的,这千年的制盐技艺会不会后继无人?”林淑英怅然若失,紧握手中的盐耙,“只要我们还在一日,我们就制一日的盐;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教。”

  不知不觉,太阳已高挂空中,气温逐渐上升,盐田弥漫着三伏天的热度。洁白的盐粒,被烈日照射得闪闪发光。莆田盐场的工人们依旧弓着身子,拿着盐耙,认真劳作,守望着盐田。(完)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医生:如何在我国完全消灭狂犬病
  • 大爷40年抓贼6000多,超级英雄吗?
  • 倪方六:古人大暑天为何要喝羊肉汤?
  • 故事:有一种感情,叫做“姐弟恋”
  • 这部有妖艳贱货的岛国片上班族别看
  • 年轻人的爱是福祉,成年人的爱呢?
  • 不走寻常路的巴黎深度游,是这样玩的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