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宣布撤回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此前的一年时间里,论文中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重复性备受国内外学者质疑。
同日早间,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发《韩春雨团队发布声明》,其中提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研究成果将要面临的学术评议究竟是什么?多名学术界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学术评议大同小异,但各个学校组织过程中也会不一样。一般来说,学术评议的内容包括学校请第三方机构或者其他学校的本领域专家对论文成果的真假、原始数据进行调查,听取研究者本人陈述,然后给出一个结论。整个学术评议的时间则无固定期限,一两周到一两年都有可能。
一名学术界人士表示,“学术评议的结论一般由本领域非本单位的权威学者来给出才有信服力。”当然,如果学术评议过程中,学校组织的是专门的第三方学术机构,结论就不是由代表个人的专家给出。
从河北科技大学官网的声明来看,韩春雨团队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
至于学术评议结束后的相关程序,目前不得而知。另一名学术界人士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对学术评议之后发现存在问题的实验,还要评估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实验失误等方面的无心过失,比如研究者水平有限导致将一些错误数据报道等。然后再视情节严重程度,对其进行追责。”
不过,对韩春雨团队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在学术期刊领域仅仅显示其重复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质疑。上述人士表示,“现在只是撤稿,后面具体怎么发展,还有很多种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从国内类似的学术调查事件来看,目前最严重的后果为撤销荣誉及追缴科研经费等。国内一所“985”高校在十年之前曾对本校一名影响恶劣的科研造假人员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等,但并未涉及彼时业内预计的刑事追究等。
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论文发表之后,瞬间带来诸多赞誉。
然而两个月之后,该论文的可重复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在按照韩春雨论文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看到NgAgo技术有能编辑基因的迹象。自2016年7月起,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的学者,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位中国生物学家,以及国内外20位生物学家,相继通过多种形式公开发声质疑实验结果,并呼吁启动学术调查。
而韩春雨本人在被质疑的这一年时间里,不愿公开实验记录,并多次表示他的实验可重复,他正在不断改进实验效率。韩春雨还曾多次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80%的原因是实验用的细胞被污染了。
2016年11月16日,《Questions about NgAgo》(《关于NgaAgo的疑问》),以学术通讯(Letter)的形式在线发表在国内期刊《Protein&Cell》上。通讯称,这么多独立实验室的细胞都被支原体污染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几名署名作者在实验前已对细胞进行了检测,确认它们并未被污染。
直至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宣布撤稿,撤稿理由系韩春雨主动申请。在学术出版里,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
《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编注:社论英文原文为integrity,“完整性”为自然科研上海办公室翻译。integrity亦有“诚实”的含义)的最好做法。”
韩春雨团队的撤稿声明中则提到,“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