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8月05日18:04 中国之声

分享


暑假已经过半!

补习班、课外班.....孩子在上吗?

夏令营、外出游玩......孩子玩的愉快吗?

居家安全、交通安全、预防性侵......

孩子们的假期安全,家长们想周到了吗?


{  中国之声推出暑期系列  }

教育大咖们支招“快乐暑假”


第二篇

 著名教育专家张文质:暑假,可以健康一点


张文质:

著名教育学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

长期植根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研究,在全国做过上千场的教育讲座,见解新颖深刻,影响广泛。是中国第一部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的主编,也是全国第一部中小学课程化家庭教育教材的主编。至今已出版个人教育著作20余部,其中《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十年经典之一,《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最受教师欢迎的十大图书,这两本著作在全国已热销十年。集五年之功完成的新作《奶蜜盐___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一出版即引发强烈反响,当当网百分百好评,豆瓣网也给了9.6分的高评价。


      “我们不得不悲观地看到,孩子的假期,除了完成那些各个学科都怕孩子在假期里荒废下来而布置的作业,他所剩时间不是很多。我们的教育好像特别怕孩子闲下来。其实有一些时间是需要用来荒废的。人生的很多乐趣就在于,做一些你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反而很有意义。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独特的体验,没有美妙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他怎么可能热爱这个世界,怎么可能热爱自己。

张文质


点击音频,听独家声音



1

暑假,让孩子们睡到自然醒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按照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超过1.5亿人计算,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近1亿人。


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小学生睡眠时间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并限制了作业量和在校时间。然而,作业多、在校时间长、课外班时间增加,导致了中小学生无法有一个充足的睡眠。这个问题,也是张文质一直关注的重点。他认为,暑期孩子们应该得到身心休养,其中,充足睡眠至关重要。


张文质:前几年,我写《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在全国的学校做过调查,发现睡眠不足是非常严重的。孩子到小学三年级以后,睡眠就不足了。现在几乎做不到,小学生能睡到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初中生、高中生能够睡到七个小时到八个小时。


我记得我自己的孩子在读初中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很生动的话,她说自己在学校午睡的状态:初一要睡很久才能睡得着,初二趴下去就能睡着,初三是随时随刻都能睡着。


孩子们的睡眠问题重视不够,其实跟我们的文化认知有关系。我们总是觉得勤奋学习对他的学业有帮助,但这样的帮助是有问题的。德国的睡眠教育专家认为,有些孩子会因为睡眠不足影响到智力发展,会损害孩子的记忆力,会损害到孩子的情绪状态,会造成有些孩子是越读越笨,成绩越来越差。


此外,还会导致儿童的肥胖症、心脑血管等等方面的疾病。特别是,有一些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也是跟睡眠严重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对孩子做暑期规划的时候,要补上睡眠这一课,非常重要。


2

暑假,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流汗



在张文质看来,暑期修养不是静养。儿童需要通过流汗、通过运动来改善和调节自己的健康。他认为,暑假中,家长应该引导和帮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远足、参加团队对抗性的体育项目,包括野外的,让孩子回归自然界,回到人类最自然的状态。


张文质:一方面,人需要大自然,需要更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人还需要有伙伴、好朋友、群体的团队生活。特别重要的是,到了夏天要尽可能多地流汗,多流汗就能少吃药。


多流汗身体就更能够平衡,能把身体中的黑暗、阴郁、消极的情绪和毒素排出来。有些孩子脾气不好,情绪不好,和流汗太少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男孩,天性里就是需要户外活动、需要群体游戏、需要身体对抗的。如果他在暑期里面也还不能有这样运动的话,对他的整个男性的力量啊、勇气啊、责任啊、包括团队意识的培养,都会有影响。




张文质说,让孩子能够尊重自己生命的节律,极为重要。但,现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一个比较大的麻烦在于太焦虑了。这个焦虑还产生出某种错觉,以为要改变和消解这个焦虑,出路就是要让孩子考更好的成绩,进更好的学校,在同学中成为优胜者。因此,尽管放暑假了,但很多孩子依然被补习班、特长班所包围着,学业压力仍然很大。对此,张文质认为,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冲刺状态,他的速度肯定很快,但他肯定不可能跑得很远,也很难始终处于精神最为良好的生命状态。


张文质: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社会,是一个人的出路受到巨大限制的社会。所以我们把学业的成功看成人生最大的成功。


人的这种学业发展或者是人的受教育,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比如说你在小学阶段投入过多,睡眠缺乏,过度的焦虑与紧张,即使孩子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对初中、高中、对今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就是前一段的过度投入,对后一段后续发展的话是有麻烦的。有的学者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业枯竭现象”。这实际上是跟孩子的身体精神的过度投入是有关系的。也就是就像金属疲劳一样的,最后崩溃了,对学业本身完全冷漠了,丧失那种热情与想象力了。这实际上是我们今天中国的儿童普遍存在的比较严峻的一个问题。


3

倾听孩子的渴望,哪怕是微小的,离奇的



在张文质看来,中国的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交流时间,远远不够。甚至因为平时学习忙,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间都很少。他呼吁,在假期里,如果父母同样有假期,或者能调休,或者请一些假,尽可能和孩子在一起。让亲子交流成为一项重要的家庭计划。


张文质:暑期要努力创造跟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更多倾听孩子声音,更多地跟孩子一起。比如说看一场电影,同读一本书,或者是一同进行旅游,或者是家庭里面有某个愿景、梦想,一家人一起去实现啊。


一方面,是在知识性方面对孩子有价值,对体验方面,也丰富了家庭的记忆。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亲情的甜蜜感。这种甜蜜感,这种温暖感,对父亲而言,对孩子而言,对母亲而言,对一家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遇到各种各样困难的时候,有时候并不是靠意志力去战胜它的,我们更多的会相信是理性帮助我们克服的各种困难。


其实这个理性能够产生效果,背后是有非常非常深沉的情感支持。而这种情感支持,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父母。所以,不加强亲子之间的这种亲密感,教育就会失去方向或者教育就会低效甚至无效。


张文质认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他进一步阐述说,在今天的社会价值中,以为功课好就行,但是,孩子很多情感的成长、价值观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父母一定要想方设法、主动地、负责任地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


张文质:人身上有些东西是生出来的,有些东西是长出来的。生出来的,往往都是父母一次性给予孩子的。所谓的生出来的都是我们最难改变或者我们不需要去改变的,更重要的是要去理解它,去接纳它,去尊重它,去成全它。所以我觉得这些生出来的东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宿命!


而长出来的东西呢?长出来的东西就是家庭的文化、家庭的氛围。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听到说,这个孩子这么像他的父母!其实不仅仅是指长相,指一般的气质,而是更重要的一种精神认同层面的东西。这种精神的认同,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是不可能产生的。


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他可能会觉得你说的都是对的,但是你对待我的态度,对待我的方法跟我相处的方式,我不认同。如果不认同的话,你那些道理马上就失效了。


所以作为一个父母来说,就给更多的,给孩子这样的跟他亲密相处这样的时间,倾听孩子说话,跟孩子一起进行,它会增加了我们家庭的对幸福的那种体验,也会增加了对人生的那种满足感。




张文质说,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张文质:作为父母而言,孩子所表达出来的一切需要,都是童真的,都是他最为渴望的,都是他一生的梦想。哪怕有时候是微小的,离奇的。


我们先去除某些判断,我们先尊重孩子的声音,我们先跟他一起探讨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是说你觉得这些想法应该如何去实现,就是父母坐下来跟孩子进行协商,共同跟他去规划,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在假期里面,他有一些他的梦想,他的渴望。我觉得对今天的父母来说就是更需要的一种立场。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可能更多的是从父母的视角去规划孩子。现在我紧接着要说的就是从孩子的视角,就父母成为一个,有的可以成为一个帮助者,有的可以成为欣赏者,有的可以成为参与者。其实我们会或多或少的,都能够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4

明白家庭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才能做“够好”的父母


作为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一贯主张,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生命教育。


张文质:对一个生命本身,你怎么了解它,怎么帮助它,怎么尊重它,怎么成全它?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要建立在具体这个人之上的,是建立在对于生命本身的理解之上的,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之上的。


我们去看孩子,他是你的孩子,当然也是人类之子。即使你觉得你的孩子特别特殊,但是这个特殊性一定是人性的一部分,这是没有例外的,没有一个孩子是最特殊的,没有一个孩子是真正与众不同的,没有一个孩子好像人类里面的异类的。


人性的这种普遍性,恰恰是我们思考教育,是我们对待孩子,与他相处的基础,是我们自我接纳,自我理解的基础。


张文质说,有时候对于一个孩子的评价,教师和父母内心都是有参照系的。比如说教师心目中,确实也有一个更好的学生作为参照系,父母心中自然而然有“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目标。这是人之常情,所有人其实都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去评价具体的人。但是这样的一个评价,有时候是不公正的,因为这样的评价不是建立在对这个人真实的了解与对这个人真实的评估之上的。


张文质:作为一个父母,你一次性给定一个人的东西,是人一生最大的宿命。生在什么时代,生在什么地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生下来时候的智力、健康、身体、能力,这一切才是对于一个人最具有影响的决定性的因素。


人的先天特质,加上后天各种影响与历练,经过生命的觉悟,才能形成人的性格。



大部分人都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觉得人最难改变的是性格。但在张文质看来,人的性格是最容易改变的。他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这个观点。


张文质:我大学毕业了,我的老师给我写的鉴定是: 张文质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所以我的老师不建议我去做教师,我大学毕业就到福建一个研究机构去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确实是不善言辞,是性格缺乏主动性的人。


但是我发现现在我的性格跟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表达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自信或者说这种表达的自如,它是一个历练的结果。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觉悟,比如说我现在讲座之前仍然有一种紧张感,每次都是这样,所以我讲座很少会迟到,因为我提早来,才有某种更强大一点的从容感,我很少慌里慌张赶来。因为慌里慌张赶来,会觉得整个人心绪上受到很大的破坏,这种破坏会直接影响表达能力。


美国一所大学学者研究,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有几种需求:对于家庭物质富足的需求,对于跟父母共同生活的需求,对于父母充分爱的满足的需求。这三个需求,最不重要的就是财富方面的需求,也即物质条件的需求。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物质条件需求是只要有最基本的条件就可以了。在张文质看来,中国很多父母把家庭的重点放在有更多的财富,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发展空间上了。从父母的社会理解来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孩子成长来看,正好错过了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期,错过了父母跟孩子之间亲密关系最为有效的建立时间。所以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就提出一个概念,他说父母要做一个“够好的”父母。


张文质:我问过很多人什么叫够好的父母?如果打100分,够好的父母是多少分?我们很多中国的父母都说,至少80分才能叫够好的父母,甚至有些人打90分才能称之为够好的父母。


温尼科特认为够好的父母就是及格的父母,其实就是你能够陪伴孩子,可以把生命注意力放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在孩子三年级之前,对母亲的需要是其他需求不能代替的,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你跟他生活在一起,你真正爱他,你由衷关心他,你能够做到这里,你就是够好的父母了。


然后才去想做父母的其他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当然,更高的要求跟家庭的条件,跟父母自身的教养,跟父母的学识,跟父母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但相信我,这不是最重要的。



      “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当我们去思考孩子成长的时候,我觉得最为核心的就是能不能让孩子更快乐一点,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一点,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一点,让孩子的少年或者青春期能够留下美好的记忆。作为父母而言,首先要有这样的一个出发点,然后去思考你能不能更好地去帮助他、成全他,或者是在陪伴的过程中也加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呢?那么,别再拖了,从这个暑假,开始吧!”

张文质



 

策划、采访:温飞

微信编辑:周文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内地学霸们为什么不愿当医生?
  • 月薪三万妈妈的愁,5岁环卫女童不懂
  • 哈同与罗迦陵,老上海最牛炒房夫妻档
  • 小说:我和王小花之间的爱情故事
  • 超重口味电影《莫比乌斯》:人性太恶
  • “他爱小三,还是爱我?”
  • 世界的尽头!美不胜收的欧洲天涯海角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