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曾经被入选过很多地方的语文课本,相信您一定读过这句词。
公元89年,窦宪北伐匈奴,一举终结了中原王朝与匈奴数百年的战事;为了纪念这一功业,随军的班固将其刻在燕然山的岩石上。
不过,千百年来,这块岩石在哪儿?人们一直没找到。
近日,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宣布,蒙古国中戈壁省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
这块石头有啥背景?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说,燕然山之战是有史记载的重要战役,终结了中原王朝与匈奴长达几百年的战争。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几乎全歼了北单于主力。当时,随军的班固写了《封燕然山铭》,刻在崖石上,这在《后汉书》中有清晰记载。然而,古代没有经纬度,原来的燕然山也是很大一片山脉,因此,《封燕然山铭》的石刻具体地点在哪里一直没人知道。
这块石头是如何被发现的?
成吉思汗大学校长拉哈巴苏荣透露,实际上早在1990年就发现了这个石刻。当时,两位牧民在崖下避雨,猛一抬头发现了模模糊糊的石刻。
石刻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杭爱山一支脉向南突出的岩石上,宽130厘米、高94厘米。当地有关专家学者几经探究,但此前一直未能成功解读。2014年,蒙方把这一情况告诉中国内蒙古大学著名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并邀请他到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进行了实地踏察。
“当时石刻是匆忙完成的,一些石材的取材并不是很好,而且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吹雨淋,石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脱落,不好辨认。”齐木德道尔吉和专家高建国搭起5米左右的台子,开始小心用宣纸拓印辨识,突然高建国喊了一声“南单”,齐木德道尔吉赶快看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可能是“南单于”!他们一边记,一边核对,又认出了“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关键词。
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近两千年前的典故,终于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印证。
齐木德道尔吉说,石刻中的260多个汉字已解读出220个。史书中记载的《封燕然山铭》是290多个字——差的几十个字,基本是古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像“盖”这种助词等。史书中的文章,很可能是在凯旋后,由刻石版润色而成。
我们不妨看看,史书中的《封燕然山铭》是怎样描写那一场胜利的吧——
《封燕然山铭》原文——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封燕然山铭》译文——
大汉永元元年(汉和帝年号,西元89年)秋七月,国舅、车骑将军窦宪,恭敬天子、辅佐王室,理国事,高洁光明。就和执金吾耿秉,述职巡视,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这就是天子的王师。六军俱备,及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等人,猛骑三万。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于是登高阙,下鸡鹿,经荒野,过沙漠,斩杀“温禺鞮王”,用其血涂鼓行祭;用“尸逐骨都侯”的血来涂刀剑之刃。然后四方将校横行,流星闪电,万里寂静,野无遗寇。于是统一区宇,举旗凯旋,查考害传图籍,遍观当地山河。终于越过“涿邪山”,跨过“安侯河”,登燕然山。践踏冒顿的部落,焚烧老上的龙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愤,光耀祖宗的神灵;下以稳固后代,拓宽疆域,振扬大汉的声威。此所渭一次劳神而长期安逸,暂时费事而永久安宁。于是封山刻石,铭记至德。铭辞曰:
威武王师,征伐四方;剿减凶残,统一海外;万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丰碑;广扬帝事,振奋万代!
这个典故让多少人神往?
将近两千年前的这一战,让汉匈间数百年的战争归于终结。它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里,“燕然”往往成为征战对象的代称;而“勒石燕然”,则成为建立不朽功业的代名词……
例如,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就对于“燕然”这一意象极为钟爱。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长相思》、《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发白马》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过“燕然”。
因此,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窦宪“勒石纪功”的具体位置。此前,俄罗斯、蒙古国以及我国的专家曾从阿尔泰山开始,一直往北寻找,但却始终都没有获得什么发现。
根据报道,这次发现石刻的位置,与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的“燕然山”,也就是今杭爱山的位置偏离大约200公里,这或许是人们屡寻不得的原因。
在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块石刻的时候,我们不妨再次翻开典籍,看看文人们对这一意象的描述吧……
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唐·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唐·王维《使至塞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宋·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宋·辛弃疾《菩萨蛮》
万里勒燕然。老人书一编。
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