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8月29日14:42 北京时间

分享

本报记者 路彤报道

还有不到一个星期,全国各地的学生们都将迎来新学年。开学后第一件让学生们最开心的事情当属发新书了。不过,今年的新书将与往年的大不相同了。

由教育部历时四年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继去年在部分省份和年级投入使用后,将于今年9月正式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的语文统编教材。今后三年,“部编本”将陆续推向全国使用。

记者了解,新版“部编本”教材编写从2012年3月启动,历时四年。这是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之所以要编‘部编本’,是因为现有的‘一纲多本’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为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部编本’教材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增加古诗文篇目

记者了解到,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1到6年级,共有古诗文132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并首次在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加入了古诗。语文教材的尺寸比原有课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

另外,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

古诗文体裁也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中研普华研究员许俊龙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此次教材改革最主要的变化是加大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比重,对于学生来说,古文教育对于增加小学生的识字感、培养语感和文学审美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教材变更消息公布后,便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记者发现,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了支持,但也有部分网友对文言文比例的增长表示担忧:会不会学生们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古诗文,对白话文的学习没那么重视了,不太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古诗文的增加会不会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低年级学生能否理解古文的涵义,了解到古文的真正精华?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赵章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决主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增加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内容,他说:“有国外教育界朋友问我,既然中国已经说着现代汉语,为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我这样回答,我们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就好比英国人学习莎士比亚的著作;英国文化离不开莎士比亚,同样,我们的文化也离不开用文言文写就的《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元曲。”

业内人士也表示网友们的这种担忧显然是多虑了。古诗文虽然在小学教材中大幅增加,但仍然只占所有课文的少数。现在的大幅增加,对应的是以前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例较少,不是现在太多,而是以前不够。近年来国学风兴起,越来越多的少年开始学习古文和古诗词。包括58同城、赶集网和中华英才网等网络信息平台上,记者也查询到很多国学老师的求职信息。

教育部在官网上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了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初步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著名作家张远山先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唐宋名诗词,有意境,无难字。而且唐宋名诗词意境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孩子而言,并不难领略。从小开始接触古诗词意境中的豪放、磅礴、细腻、悠远、淡泊等情怀,何乐而不为?”

“增加古诗文数量是打好古汉语基础,养成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是这次语文教材改革的题中之意,或“规定性动作”。”赵章靖博士以亲身经历对记者说,“如果让我对此前所受的语文教育来评价,倘若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之前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古诗文太少,以至于到了现在,在写文章时,想用成语或典故来表达意思搜肠刮肚却找不到,其实还是与古诗文积淀少有关。”

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说过:“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长阶段的。小孩子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背诵。好的作品,有很丰富的内涵,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回归传统文化

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不断掀起“汉语热”“国学热”,各地各类“国学馆”“儒学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去学习儒学、国学,其背后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期盼。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类节目也颇受追捧,累计观看人数高达11.63亿人次,第二季收官收视率飙升至12.3%,就是公众情感的集中释放。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卫博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重视传统文化,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革反传统文化之后教育观念的调整,古诗文与现代诗文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发展与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希望这次教材改革不是简单的复古,能借古诗文中活跃的民族文化因子,继续推进中国走向世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发生更大的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社会令人瞩目的“古文热”现象是国学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性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走在复兴之路上。

许俊龙说,“语文教材的‘大换血’,一方面是文化观念变化的投射,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的复兴。另一方面,此次语文教材的大变革也表明国家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教育变革要从孩子抓起,从社会的未来抓起。”

此次教材改革,其实是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响应。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在2014年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新版语文教材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幅增加古诗文,顺应和满足了公众对于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追求。

对于这是否也是教育观念的革新的问题,赵章靖博士认为,“与其说是教育观念的革新,毋宁说是‘守成’,守住我们的文明之本。革新与守成之间,二者并不矛盾,守成就是坚持良好的。全球化时代,随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中小学也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必然前提和基本保障。这是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培养世界公民与坚守传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观,中国心,民族情’的21世纪高素质劳动者。”

赵章靖博士继续说,“教材改革对我国汉语文学教育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让学生从小在浓郁的古汉语环境中熏陶成长,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培养人的气质,增强民族自豪感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但教育自然有教育自身的规律,应该注意相应的考试与评价,让考试与评价切实着眼于提升学生古诗文素养并发挥作用,莫让古诗文教育像奥数辅导班那样变了味,沦为竞技教育。”

古诗文的增加,对老师和家长也提出了要求,对此,赵章靖博士建议,“在当前终身学习的时代,传统文化教育,也要求老师、家长参与进来。对教师而言,学习更多的古诗文,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家长而言,工作的余暇,跟孩子一起学习古诗文,身教胜于言传,既有利于创设浓郁的家庭书香氛围,也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养成。”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日本勒紧裤带六涨军费究竟想干啥
  • 七夕节:你明知被捆绑,还是去消费
  • 被英国殖民200年,印度是喜还是悲?
  • 时光漫步:老歌,陪我一路走来
  • 趣味盘点:那些年的西游电影题材作品
  • 郭敬明之战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脆弱
  • 冒烟的鹿儿岛:亲眼见喷发的火山(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