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的今天,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了帷幕。
明天(9月3日)就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央广网探访了三位参加抗战的中国驻印军士兵,了解他们的抗战故事和战后生活。
戳视频
听九旬老兵口述抗日战争那些事儿
黄耀武:胜利必然是我们的
88岁的黄耀武,躺在病床上,鼻孔里插着导管,谈吐却铿锵有力。时隔70余年,回忆起那段抗战历史,他依旧激情澎湃。
1943年11月27日,印度兰姆伽,步兵们在演练实弹射击
这要从他那逃亡的童年说起。在日军的炮轰之下,黄耀武一家从上海一路南逃到广州、香港,期间父母不堪折磨,先后离世,兄弟几个成了孤儿。
左上黄树开 右下黄耀武
当时年仅15岁的黄耀武家破人亡,对日军的暴行更是恨之入骨。怀着家国仇恨,年幼的他谎报年龄,上阵杀敌。1944年6月,他被编入中国远征军,离开故土,前往印度抗战。
印度蓝姆迦,中国士兵练习重机枪射击
经过了长时间的训练,当时作为轻机枪手的他,已经颇有经验,一听敌方的枪声,就能判断出对方的射击水平。他印象最深的是击败号称“森林之王”的日军十八师团。
那次他所在的排离敌军只有三四百米,“战斗一打响,我们就向敌军的火力点进行炮击”,一鼓作气之下,日军的气焰完全被打下去了。“胜利必然是我们的。”黄耀武自信地说。
黄耀武老人和他的妻子
抗战胜利后,他被一段爱情留在了沈阳,住在一个37平米的小房子里,过着平淡的生活。后来,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将自己的抗战故事,写成《1944—1948我的战争》一书。“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黄耀武老人将自己的远征经历著成了书
柯愈哲:忘不了,却从未提起
柯愈哲就是在学生训练营训练那会儿结识黄耀武的。
如今97岁的他,还记得1938那一年,自己还只是个学生。他不顾家人反对,怀着为国杀敌的理想,偷偷跑到延安从军,却在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截住,送到“西北青年劳动营”,后又辗转到甘肃清水县和天水继续读书。
1944年上半年,当以为自己的梦想真的不可能实现时,柯愈哲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号召知识青年从军的口号,“一下子热血沸腾了”。当年8月14日,他和战友一起被送往印度参加抗战。这是他一生都忘不了的日子。
三名中国士兵头戴防蚊罩,穿越中缅印战区的一片丛林
成为步兵的柯愈哲,经过三个月匍匐等多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后,第一次走上战场,杀敌取胜。
柯愈哲老人珍藏的纪念章
在印度的深山老林中,他每天行军的时长至少五六个小时,很多地方积水,鞋里总是灌满水。这让柯愈哲患上了严重的脚气,“各种毒虫也很多,被蚂蟥咬了千万不能拽,要把它们拍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离开了部队,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历史专业,成了一名教师。
柯愈哲老人珍藏了许多和远征军有关的“记忆”
在三十余载的教书生涯里,柯愈哲从未和人讲过自己的抗战经历,一切就像从未曾发生过。直到在大连一中教书时,学校领导从材料中了解到他曾是远征军,在一次会议上告诉人们:“柯老是抗日的!是英雄!”隐忍多年的柯愈哲激动得颤抖。他为自己的抗战经历得到肯定而欣慰。
曾德发:活着最好
而同样被编入新六军22师的曾德发,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淡淡地过完余生。
抗战老兵曾德发
95岁的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面色红润,有着一口整洁的好牙,大口吃饭,大嘴吸烟。走起路来很是稳健,无需任何搀扶的物件,着急的时候,甚至还会在坑坑洼洼的地面小跑起来。有时他甚至跑到地里,不是弯着腰插秧,就是帮人拔花生。
清晨醒来,曾德发就自个儿做饭,吃完看会电视,接着到村里逛一逛。女儿说他“心态好,才能活到这么老”,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认为他“没有任何诉求,知足常乐”。但只有亲身见证过战乱和生死的曾德发,才明白“什么都不重要,活着就好”。
抗战老兵曾德发
这种感觉是从1943年的寒冬开始的。那会儿南方冰冷刺骨,中国大地战火纷飞,抗日战争正在进行。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21岁的曾德发,代父从军。先是被安排到青年团进行作战训练,五六个月后,他和远征军一起,被送到印度抗日,后被编入新六军第22师第66团。
那会儿他们驻扎在山林里,气候湿热,到处都潜伏着毒虫蛇。士兵们经常戴着头罩,半夜在黑暗中悄悄训练,两个钟头下来,汗流浃背,“压根就没有什么休息不休息的”。
抗战老兵曾德发住所
时隔七十余年,他还记得第一次“打鬼子”的情形。那是某天的破晓,一日军小队悄然前来,偷袭中国远征军,打死了好几个抗日士兵。训练许久的曾德发,开始端起枪,跟着战友一起冲向入侵者,消灭了这个100多人的日军小队。
“当时并不害怕。那种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根本由不得你,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敌人赶走。也没有想家,都说古人征战几人回,那会儿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95岁的曾德发坐在家里老旧的木椅上,流着泪对央广网记者说。
抗战老兵曾德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德发四处漂泊,而后复员回乡。到家的那一天,面对离家八年、生死未卜的儿子,父母哭得不像样,嘴里只有一句话:“回来就好。”
他跟村里人一样,参加生产队,耕地务农,勤勤恳恳,后来结婚生子,两儿一女,一天天长大。为了养活一家子,曾德发经常忙完地里的活,就一个人跑到山顶挖竹笋,再挑出去卖,腿脚总被割伤,“辛苦得很,没享过一天清福”。
尽管家徒四壁、食不果腹,但比起战乱的年代,他对这种和平的日子,已经十分满足。
这些年,女儿出嫁,大儿子也成家立业,妻子去世,留给他的,只有那间昏暗的老屋子,和一个精神状态不好、到了花甲之年仍需要他照顾的次子。家里经常揭不开锅,总是开水煮着青菜,就是有油,他也舍不得放。
抗战老兵曾德发住所
直到2015年,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找到他时,曾德发才激动不已。情绪一直波动不大的他,那天哭了。“真的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来,都七十多年了,谁会记得这个。”曾德发说,他从未如此开心过。
他开心的,不只是有人对其施以援手,生活有了改善,还有一种久违的、被尊重的感觉。一旦有志愿者上门慰问,曾德发总是忙着倒水,招呼客人,嘴里老是来回重复着“很荣幸”、“很感谢”、“没办法报答”这几句话。
“我们来这儿,不是帮助您,而是报答您的。”当志愿者提及他在战争中的付出,曾德发总显得很谦卑:“我只是抗战中的一颗螺丝钉而已。”志愿者的前来,是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件事”。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淡淡地过完剩下的日子,“活着最好”。
对话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罗亚君
央广网:目前该公益组织找到的抗战老兵有多少?
罗亚君: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是2013年成立的,但在2009年就已经有关爱抗战老兵网了。截至于目前,我们找到并建立档案的抗战老兵有6400多位。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为95岁,年纪最高的113岁。八年间,已经有不少老人陆续离世。
央广网: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些老兵的?
罗亚君:寻找老兵依赖于分布在全国的志愿者,他们会在当地寻找老兵,有的甚至进行“扫村”。目前网上注册的志愿者有4万多名,活跃的也有1000多人。
找到人后,我们就会根据志愿者记录的老兵口述内容,经由历史专家、军事爱好者和学者组成的审核组进行审查、核实,确认无疑后就会给没有档案的老兵们建档,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救助方案、实施救助。
央广网: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组织给他们提供了哪些帮助?
罗亚君:我们找到的老兵,有三分之一非常贫困。他们像曾德发爷爷一样,生活艰难。我们通过“抗战老兵助养行动”这个项目,每个月为贫困的抗战老兵发放500元的生活救助金,直到他们离世。
部分老兵有些迫切想要实现的愿望,例如医疗救助、房屋修缮、重返战场、回到老家等,我们会通过“老兵心愿”项目,尽量帮他们实现愿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央广网:这些公益基金的来源有哪些呢?目前能够满足老兵们的需求吗?
罗亚君:关爱老兵的公益基金的善款,80%来自网络公益平台的众筹,20%是企业捐助和个人的大额捐款,目前的筹款能维持基本救助项目的开展。
但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抗战历史,关爱抗战老兵,去了解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也关注战争中幸存的抗战老兵,了解他们的牺牲、付出与现状,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识来路,知归途。
图片来源关爱抗战老兵网
大家都在看↓
《国歌法》来了!奏唱国歌的正确打开方式你Get了吗?
别忘了抢票!国庆假期首日火车票明起开售
为什么9月1日开学?今年开学有哪些变化?答案都在这里!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记者:陈锐海、张佳琪、王晶
本期编辑:荆诗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央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