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09月15日19: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分享


有一种疾病

大多数早期患者甚至察觉不到任何异常

一旦出现症状

确诊后却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它就是——慢阻肺

它的致死率已高居我国单病种疾病的第三位

然而

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有望被改写!


历时8年

钟南山带领广州医学团队发现:

无症状早期干预

慢阻肺病情或可逆!


(钟南山院士。)



今天上午,钟南山院士及其带领的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研究等团队正式宣布:经过8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COPD)在没有发现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但肺功能已出现下降的时候,及时进行早期药物干预,将大大改善肺功能状况,延缓慢阻肺的进展。


“这一发现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


今日,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牵头的,针对早期慢阻肺治疗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显示,药物噻托溴铵能有效提高早期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甚至有逆转肺功能的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教授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教授在会上共同呼吁,要重视慢阻肺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这一发现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钟南山院士介绍说,这一研究成果将改变医疗界和患者对慢阻肺早期无症状不需治疗的观念。“希望今后防治慢阻肺就像防治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把肺功能检查作为深入基层的日常检查项目,实现早期干预。”


目前接近八成以上的病人只有到中重度才到医院检查治疗,“这时即使用六七种药治疗效果也不好,但在早期无症状阶段,一种简单的药物噻托溴铵就能显著减慢疾病进程,对肺功能的下降有显著改善。”钟南山院士介绍说。



70%慢阻肺患者属早期病情未被重视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人们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都在慢阻肺的范畴。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约70.3%的慢阻肺患者属于早期,但治疗现状却令人堪忧。


钟南山介绍,满40岁以后,人体的肺功能每年呈自然下降趋势,而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常人。由于早期慢阻肺并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直到出现了明显的咳嗽咳痰、气短气促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才就诊,病程往往已进展到了中重度。“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早期是患者肺功能下降得最快的时候,一旦下降到60%以下,可逆的机会就非常渺茫了。”


(冉丕鑫教授。)


慢阻肺的危险之处不仅是发病隐匿,还在于它在公众里的普及程度低。冉丕鑫说:“经筛查确诊慢阻肺的患者中,仅有约1/4的患者认识或听说过慢阻肺,普通老百姓对慢阻肺的的知晓率就更低了,这直接导致了病情诊断的延误。”


是什么诱发了慢阻肺?钟南山谈到,吸烟是目前最被公认的发病因素,吸烟能削弱肺泡的吞噬和灭菌作用、增加气道阻力。同时,慢阻肺的发病率还与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在偏远农村,生物燃料的不合理使用是农民患慢阻肺的重要诱因。


(图片来自网络)


早期患者肺功能有望改善甚至逆转


如何改变慢阻肺的治疗策略,是国内外学者数年来迫切想要攻克、却迟迟未取得突破的一大难题。


目前研究表明,晚期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损伤严重且不可逆转,治疗效果不佳,再住院率、致残率、死亡率高,这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周玉民博士介绍,越是早期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更为迅速,而35.3%的早期患者无任何症状,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不从那70%的早期患者着手,把慢阻肺的治疗尽可能前移?”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Tie-COPD项目启动。


Tie-COPD是全球首个大型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临床研究,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国内多家医院共同参与,探索该药在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慢阻肺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41名患者入组,研究于2011年10月启动,2015年9月结束,算上前后筹备和总结耗时近8年。


这支由钟南山院士和冉丕鑫教授领衔的慢阻肺研究团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专注于慢阻肺的发病与综合防治研究,在国家“十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组织全国多家单位开展慢阻肺防治的研究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噻托溴铵治疗能有效改善早期(Gold1—2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且耐受性良好,少数极轻度患者的肺功能出现了可恢复正常的迹象。


“目前的研究证据,还不足以表明早期干预可完全地、真正地延缓慢阻肺病情,举个例子,学界用了20多年才证明了‘及早干预高血压能降低脑卒中风险’这个结论,我们团队将继续对慢阻肺的早期干预进行深入探索。”钟南山表示,“Tie-COPD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绝对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实现的,这是整个大团队的功劳,是许许多多无名英雄的功劳。”



“我又没病,为什么要给我用药?”


2011年10月研究正式启动,患者样本涵盖广东、北京、河北、重庆等多个地区的24家基层医院,以广东患者为主。


在实际筛查患者过程中,团队遭遇了重重困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患者接受并配合实验。“我又没病,为什么要给我用药?”钟南山院士告诉记者,不少患者不能理解“自己不抽烟不喝酒没症状怎么就成了病人了”?


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团队花了不少心思。“我们找到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医护人员、街道办,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动员大会,一家一户地去解释,甚至动员街坊大妈下去劝说。”钟南山院士笑着说。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很多患者依然半信半疑。


为了换得患者的信任,团队给患者提供了免费坐车、义务看病等“福利”,同时反复解释这项实验之于患者个人以及他人的意义,终于“求”得841名患者。


 “求”来患者以后,怎么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了药物成了另一道难题。据钟南山院士介绍,团队发给每位患者一个仪器,实验胶囊就放在仪器里。患者每次吃药时,仪器会自动吐出一个胶囊并在胶囊上扎出一个合适的小孔。“患者只要一吸就行了,”钟南山院士接着说:“到月底再把空胶囊一起交回。”



“像测血压血糖那样做肺功能检查”


高玉民教授表示,慢阻肺的早期管理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干预模式:对普通人群做健康教育,助其了解慢阻肺是如何发生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改变生活方式;对病人则必须规范治疗。


临床经验表明加强对早期慢阻肺患者的干预可以有效延后慢阻肺的发生。然而,医生和患者关于“早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郑XXX告诉记者,患者觉得没症状就是没有病,但是早期慢阻肺的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周玉民教授指出,判断早期慢阻肺有三个标准可以参考:肺功能受损程度;观察肺功能下降速率;影像学考虑。只要达到相应的维度就会被纳入早期干预的范围。


据悉,从2012年开始,慢阻肺已经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并列被纳入国家慢性病的防治行列。2017年1月,肺功能检查被纳入常规体检检查项目。


“设成常规体检项目,就应该放在基层医院推广,但是目前很难普及,肺功能检查仪器普及程度不够。”周玉民教授感慨。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转变早期慢阻肺的治疗观念 。”钟南山院士表示:“我相信有一天能像测血压血糖那样做肺功能检查。”


文、图 广州日报·广州参考记者 黎蘅、李津、王婧(除署名外)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崔素华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现代化产房在中国所遭遇的困境(图)
  • 共享女友:荷尔蒙刺激下共享经济怪胎
  • 中国地名史话:地名的东西南北中
  • 小小说:子虚村和乌有村的恩怨纠纷
  • 日版《艺伎回忆录》,那才叫一个美!
  • 一个人在婚姻里可以变得多狠毒
  • 荷兰,这个充满欲望的城市竟然这么美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