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结合”促经济发展
亚心网讯 近日,笔者来到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远远望去,一辆辆大型货车从高速公路出口驶入口岸通关区,办理完海关通关查验手续后驶入高速公路。虽说口岸园区坐落在距县城西边2公里外开阔的原野上,离乌恰县城还有一定距离,但实际上县城与口岸园区的建设已连成一体了。
放眼望去,一个崭新的口岸园区已经成型,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道路将园区清晰地划分为几个区域,道路两边绿树成荫、高杆路灯十分醒目。从口岸向县城方向望去,口岸园区和县城生活居民区之间有条条大路相通,“产城结合”的地域特点十分明显。
不仅如此,随着G3013高速公路和S309、S212两条省道贯穿全境,距离机场、火车站90公里,乌恰(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阿图什、喀什 “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以阿图什(喀什、乌恰)、吉尔吉斯斯坦首府比什凯克州和南部的大都市奥什州构成“向西开放金三角”,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乌恰县带来新的发展,就业、对外开放和城市化建设机遇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
依托丰富的资源,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铅锌、铜、铁等一批采选项目已形成规模产能;同源矿业日处理金矿3000吨、夏特水电站装机24.8万千瓦、卡拉贝利水利枢纽装机7万千瓦、中远南疆储配煤基地年进口煤炭1000万吨等项目开工建设。从园区建设、设施配套、服务功能等方面加快推进乌恰工业园区和小微企业产业园建设,集中实施了标准化厂房、道路、公租房、产业孵化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等项目,入园企业37家。
在调整优化传统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戈壁荒滩多、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的优势,提出了向戈壁进军、发展戈壁产业(设施农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果业、戈壁草料业)的思路,让久住大山深处的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跳下马背、走出大山、走上定居和多元化发展的致富新路。建大棚、植林果、养特禽、种牧草,昔日戈壁荒滩变成牧民增收致富的金沙滩,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市场化经营,企业参与、小群体合作、有品牌、千家万户养特禽”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乌恰县将以县城为主体、城西口岸和口岸园区、城东工业园区为两翼,按照城东工业和产业服务区、城西口岸园区通关服务区、城南生态居住区、城北金融科技人才企业总部区、城中行政教育文化商贸综合服务区的“一体两翼、五区同步”为总体思路,规划建设千万吨“储煤基地”,全力谋划,科学布局,争取早日将乌恰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
脱贫致富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托云村是乌恰县托云乡的一个贫困村,地处高寒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是一个靠天养畜的纯牧业村,也是典型的高原边境贫困村。
“我们村所处的地理环境虽然不理想,但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旅游胜地。”托云村党支部书记托合托逊·吐尔逊告诉记者,现在,托云村抓住乡村特色旅游的机遇,发动村里开办过“牧家乐”的村民筹备成立旅游合作社,吸纳更多贫困户进来,把餐饮、奶制品销售、骑游体验等项目开办起来,这样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脱贫的新门路。
在边境扶贫的利好政策带动下,托云村的面貌逐渐改变,村民们盖房子有了补助,出门道路交通方便了,看病就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一些村民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办法,全村人的信心更强了,干劲更足了。
说起村庄的新变化,不仅仅只在托云村,在脱贫攻坚的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嬗变。
笔者了解到,乌恰县将精准扶贫作为实现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坚持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四位一体”扶贫机制为抓手,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整合各类资金16.3亿元,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25个,使23个贫困村通了柏油路、通了自来水、通了信息、通了客运班车;25个贫困村通了电、通了广播电视、通了邮、通了电话、通了暖气;农牧民住房面积由2012年的户均30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户均85平方米。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定居兴牧、富民安居、劳动力转移等扶贫工程和“1211”、“321”帮扶机制,退出贫困村15个,累计脱贫3502户13287人,贫困人口年均递减13.6%。
同时,乌恰县紧紧抓住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全面实施了“全民素质提升、就业创业增收、卫生医疗健康、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保障全覆盖、农牧民转居民、乡村道路顺畅、兴边富民固边、扶贫救助暖心、环境综合整治”十大民生工程,每年用于民生资金达到总支出的76%以上,一大批教育、医疗卫生、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科技援疆、教育援疆、卫生援疆、产业援疆、项目援疆、人才援疆“六大工程”的实施推动了乌恰跨越式发展。
战天斗地让戈壁变绿洲
乌恰县地处帕米尔高原,99.8%的土地是山地、戈壁和荒滩,这里风沙大,环境恶劣,老乌恰人常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来形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乌恰县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理念,举全县之力,加大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力度,先后建成了南山生态林、东山生态基地、玛依喀克基地、阿克特色林果基地等造林区域,逐步将一片片戈壁石头地改造成绿树成荫、繁花盛开的花园、果园,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乌恰县康苏镇植树造林基地,每一个树坑都挖得非常标准,树坑旁边堆着大大小小的石头,这些直径平均15厘米的石头都是当地干部群众在植树造林的时候挖出来的,而一些特别大的石头都已经被当作基建石拉走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被一片绿色包裹。
在乌恰县玛依喀克牧民定居点,一排排红顶黄墙的安居富民房映入眼帘,宽畅的柏油路通到家家户户,道路上摩托车、客车、小轿车来回穿梭,已经看不出昔日戈壁荒滩的模样。
玛依喀克管委会负责人告诉笔者,这里原先是一片茫茫戈壁滩,植被覆盖率很低,风沙肆虐。如今在这片戈壁滩上拔地而起的是一个创业、致富的新村庄。
2005年,为了让边境牧区牧民摆脱贫困、创业致富,乌恰县决定在玛依喀克戈壁滩上建设牧民定居点,把吉根乡、乌鲁克恰提乡、膘尔托阔依乡、波斯坦铁列克乡4个乡最偏远、最贫困村的牧民搬迁到玛依喀克,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如何让牧民搬下来留得住、能致富?怎么解决牧民的就业?牧民的收入来源从哪里来?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为了让搬迁下来的牧民能够增加收入、告别贫困,乌恰县集中财力、物力,进行草料基地、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建设和戈壁设施农业综合开发。
艾山·加帕尔一家作为第一批搬迁到玛依喀克定居点的牧民,告别了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在定居点学会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这家曾经靠放牧为生的牧民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承包了大棚,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
搬进定居兴牧房的牧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增收致富中。许多牧民感叹,环保优先、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带来的变化太多了:草原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质量提高,人们有了环保意识,牧区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五年来,乌恰县“一体两翼、城园融合发展、建设口岸城市”的口岸城市建设思路日臻完善,完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城东工业园区、城西口岸园区为两翼总体规划,编制《乌恰县城市总体规划》及11个乡镇、34个村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绿地生态、供排水、供热燃气、环境卫生、抗震防灾等控制性详细专项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城东工业园区、城南生活生态区、城西口岸仓储物流进出口产品加工区、城北金融商贸企业总部区、城中综合服务区的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城区绿化率达到40.1%、绿地率38.2%、城市化率达到46%。
军民团结共谱西陲新篇章
在乌恰县吾合沙鲁乡,别克达西·吾如孜别克和乡里边防派出所官兵之间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美谈,同时带动了乡里各族群众拥军爱军的良好氛围。
今年初因工作需要,吾合沙鲁乡在边防派出所门口设立了一个执勤治安卡点。隆冬时节的执勤卡点,天寒地冻,朔气逼人。当别克达西老人听说不少执勤官兵因为天气寒冷都患了重感冒,依然坚守岗位时,他心中满满都是心疼与不忍。随即,他和老伴决定将自己家的羊送到卡点,希望官兵们能够在这寒冬里吃上一口大块肉、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暖暖身子。
于是别克达西和家人,带着羊和慰问品,看望了吾合沙鲁乡边防派出所执勤治安卡点的官兵,为他们带去了冬日里的温暖。
这些年来,别克达西与驻地官兵的民族团结故事数不胜数,为乌恰县的军民团结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恰县委、政府牢固树立“富民固边、稳边兴边、全民双拥”理念,按照“从点到面、整体创建、全民守边、全社会双拥”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新时期双拥工作,在祖国西极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双拥动人乐章。
据悉,乌恰县积极实施“十大双拥工程”,形成了全社会联动、全民参与、全方位拥军优属的工作格局。五年来,县财政先后投入7500万元用于驻县部队营房修缮、执勤装备更换、取暖锅炉购置和管道维护、部队巡逻用车购置、节日慰问、警务室建设等设施配置,解决了西陲第一哨、伊尔克什坦会晤站、边检站前哨班官兵长期以来吃水难问题;县政府为部队无偿划拨用地580余亩;安置了200余名退伍战士和军人家属就业。全县36个单位设立了“军人优先、优惠、免费”等服务窗口。同时,将“服务窗口”前移至军(警)营,为部队官兵提供最温馨、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务,各单位先后上门为驻县官兵服务累计达620余次。
驻县部队、武警官兵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积极参与地方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助学兴教、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充分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树立了新时期军人的新形象。五年来,先后出动兵力5200人次,为3700多户农牧民转移牲畜12.16万头(只),转运送饲料127吨,挽回经济损失9300多万元。积极参与玛依喀克草料、南山生态园、双拥生态园、环城生态园等10万亩城乡生态建设,出动兵力7200余人(次),植树造林100多万株,绿化草地4万亩。与25个贫困村和1551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每户建立扶贫档案、制定了致富方案,帮助每家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挣钱,1063户4458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对老弱病残群体和劳动力缺乏家庭,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关心帮助,办实事、做好事达1820件(次)。33位驻军干部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资交纳“特殊党费”,作为“助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共资助109名学生完成学业。
新时期、新阶段,新目标,乌恰县将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建设最西部口岸城市、资源转换基地、国际大通道”为抓手,紧抓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机遇,将乌恰建设成为中国最西部的口岸城市、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资源转换基地、国际贸易大通道、沿边开发开放的示范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驿站,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务求实效地干、争分夺秒地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