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0月16日10:15 央广网

分享

  导语: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扶贫开发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各地、各行、各界努力寻找脱贫突破口,齐心协力奔小康。从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到产业扶贫....变化的是方式和路径,而不变的是2020年全面小康的约定。

  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 王明月)麻辣的、蒜香的、油焖的、蒸的、卤的、炒的,不知从何时起,小龙虾爬上了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大街小巷餐馆里的“时令美食”。

  身为食客的你,可能了解小龙虾有多少种做法,却未必知道餐桌上的小龙虾和米饭原来可以“种”在一块地里,被丢弃的虾壳虾头也可以被加工成了化妆品和医药品。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场景,如今却在号称“中国小龙虾之乡”的潜江实践多年,“虾稻共作”和小龙虾深加工也成为了当地的脱贫利器。

  曾经的“害虫”,如今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从养殖、餐饮到深加工,全身都是宝的小龙虾在潜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经过多年的探索,小龙虾终于实现了从头“吃”到尾,并且在潜江生出了六家亿元企业,解决了上十万人的就业,帮助当地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稻田里养起小龙虾 一年养殖一年脱贫

  “今年承包了一百亩地,纯收益估计在五十万元左右。”潜江市积玉口镇关庙村村民杨安彪踌躇满志道。在被问到种什么这么赚钱时,杨安彪告诉央广网记者,“在稻田里‘种’小龙虾。”

  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被称为“虾稻共作”。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利用低湖撂荒的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每年6月到10月份种稻,10月至来年5月养虾,实现“一稻两虾”。杨安彪介绍,在虾稻共作模式下,一块田地一年可以养两到三茬龙虾,一茬水稻,亩均纯收益一般在六千到八千元。

  几年前,杨安彪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实现虾稻共作后,杨安彪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在小龙虾产业的带动下,杨安彪成为潜江市千千万万贫困人口中实现脱贫致富的案例之一。

  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属于插花贫困地区,全市有3个省定贫困镇,3个重点老区镇。立足贫困地区的特色,该地将龙虾产业作为了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仅以“虾稻共作’扶贫为例,2016年潜江共有9102名贫困对象实现了脱贫致富,该地农民跳出了“种粮不挣钱”的怪圈。

  如今的关山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几年前还主要种植棉花。2013年,该村通过流转土地,集中了1.1 万亩土地进行“虾稻共作”,效益显著提升,不少村民实现了“一年养殖,一年脱贫”。

  扶贫先扶智 小龙虾产业更需培养技能人才

  然而,虾稻共作生态模式的推广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龙虾产业扶贫也不只是向贫困农户提供低价虾苗和补贴这么简单。扶贫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善于“造血”。

  “前几年收益不行,后来在科学养殖下,(虾稻共作)实现了增产增量。”杨安彪告诉央广网记者,几年前潜江市将虾稻连作、虾稻共作的养殖技术编写成书,他参照着书本内容、结合田野的实际情况,开始了虾稻养殖的探索。此外,杨安彪也会参加潜江市龙虾养殖协会组织的培训,听取专家的建议。

  要想彻底扭转贫困局面就要做到“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各政府部门对此也形成了共识。据介绍,潜江市农业部门为从事小龙虾养殖的贫困对象,劳动部门为从事小龙虾加工的贫困对象,商务部门为从事小龙虾餐饮服务的贫困对象均提供了免费培训。

  渔洋镇跃进村是潜江的一个贫困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45户,共有贫困户124户。2015年,跃进村挂点了精准扶贫,实施了小龙虾产业精准扶贫。潜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该地举办了小龙虾精准扶贫养殖技术培训班,教授实用和先进的养殖技术,不少村民觉得获益匪浅。

  虾壳也能“变废为宝” 企业加入助力生态扶贫

  除了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帮扶,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了小龙虾产业的扶贫大军之中。比如,当地小龙虾加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建设“虾稻共作”单元,返租给贫困户养殖,签订保底价回收产品合同,并为贫困农户无偿提供价值500元的虾苗。

  上述的跃进村就通过“虾稻共作”项目规划流转土地1550亩,全部建成后,年产无公害稻谷1200吨,年产优质商品虾279吨,99户342名贫困对象可提前脱贫。此外,当地的小龙虾加工、运销、餐饮企业常年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免费安排住宿,保底工资2000元。

  企业的加入不仅促进了小龙虾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加速了产业扶贫的实现,而且也助力了生态扶贫。

  小龙虾虽然美味可口,但是整个虾身能吃的部分只有20%。据潜江市水产局介绍,小龙虾加工后,全市每年产生废弃虾壳数万吨,废弃物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在发展小龙虾产业扶贫的同时,如何做到生态环保成为一道难题。

  为此,当地小龙虾加工企业华山水产通过与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联系,走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开启了废弃虾壳的“变废为宝”,成功从虾壳中提炼出了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产品。其中,甲壳素广泛应用于医疗、纺织、化工等行业,可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据悉,潜江仅华山水产公司就容纳了1800人就业,其中70%是当地人,工人年均收入达2.5万元。

  从虾稻共作的推广到小龙虾餐饮品牌“走出去”,再到甲壳素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每一次进步都是该地实现产业扶贫的新飞跃。虾稻养殖为贫困农民增产增收,小龙虾餐饮以及深加工项目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一系列培训班的开设则是实现了从“扶贫”到“扶智”的升级。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这个北大女博士最后的愿望让人泪目
  • 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炸锅”
  • 咬文嚼字:"军令"岂能"不受"
  • 小说:没有什么比相亲更让我激动
  • 《羞羞的铁拳》马丽是bug一般的存在
  • 阚清子:谈一场吵吵闹闹的恋爱吧
  • 为什么说你一定要去秋天的柏林?(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