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观察)十九大报告四大“新意” 折射中共大格局考量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十九大报告四大“新意” 折射中共大格局考量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张子扬
“十九大报告给外界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于‘新’——大到报告中的新时代、新矛盾、新理论、新征程,小到诸多细节之处的‘新’表述,都让人看到新意,展示了中共新风采,表明了政治自信和执政能力,属于一个政党真正伟大的创新。”
在向中新社记者解读习近平18日所作中共十九大报告时,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做上述表示。68页沉甸甸的报告所铺设的未来道路更厚重——剑指直至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远景。
外界注意到,报告中频繁出现“新”字。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说,报告既有对全局和重大根本性问题的新判断,也有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具体问题上的新提法,可谓“亮点纷呈”。
接受本社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整体报告有四大“新意”,其一是对“新矛盾”的论断。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张希贤说,这是自1981年乃至1956年以来,中共对社会矛盾判断所作的首次重大调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论断的新意在于,原来所提的“物质文化需要”更侧重满足温饱,现在所强调的“美好生活”立足于更高层次需求,非常契合中国将在几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朝着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实际。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杨永纯说,这一判断是蕴纳深厚历史内涵和丰富时代创见的结论,将对今后若干年的国家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在“新矛盾”判断的基础上,报告界定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第二大“新意”。张希贤称,这一全新发展阶段是十九大的理论根基,也是新时期建设的重大理论基础。
“对中国道路和发展历史方位的判断具有重大意义,中国道路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杨永纯说。
在厘清“新矛盾”、划分“新时代”基础上,中共提出了“新理论”,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第三大“新意”。
张希贤说,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富起来的阶段,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起来的新阶段,中共对经济社会实践予以理论升华,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概括了为新理论提供支撑的基本方略,将其概括为14个“坚持”。戴焰军注意到,基本方略的很多提法实际上是十八大后中共经验的结晶,且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特色鲜明。
以“新理论”为指引,中共勾画了“新征程”。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新矛盾”“新时代”,到“新理论”“新征程”,报告的上述新概括不仅意味着中共以新思维应对问题,也意味着创新性举措将接踵而至。
事实上,梳理报告可以发现,从宏观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到微观的创新型人民军队、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创新被提及次数不下50次,分量可见一斑。
张希贤认为,十九大报告涌现这么多“新意”,折射的是中共的大格局考量。将充满新意的党代会纳入全世界视野,是在把中国特色政党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纳入人类政治文明大范畴。
“这是建党96年来中共第一次这么做,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创新,将为中共注入更多生命力。”张希贤说。(完)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