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04日11:3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


1拙劣的重译,虚假的吹捧——评新译本《21世纪,重读马克思》


作者:段忠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2走出定量社会学双重危机


摘要:定量社会学研究已不再满足于数据描述和限于浅表的关联分析,而是开始真正承担起解释、预测社会实质的学科使命。近十年来,我国定量社会学发展迅速,但也遭遇了双重危机——基于内生性问题的因果逻辑危机和基于时空问题的理论视野危机。双重危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目前定量研究的四“多”四“难”:多基于截面数据,难以进行因果推断;多囿于个体层面,难以进行宏观检验;多忽视濡染机制,难以进行空间分析;多限于当代调查,难以进行大历史研究。走出双重危机有五个途径,即追踪时间差异、培育实验思维、关注濡染机制、构建宏观测量和再建理论思维,定量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可以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即研究论据复合化、检验方法复制化、呈现方式精炼化、研究目标科学化。



关键词:定量研究 定量社会学 量化分析 因果分析 时空分析


作者:陈云松,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南京 210023);贺光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 210023);吴赛尔,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



3重新认识“数据驱动”及因果关系——知识发现图谱中的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作为跨学科的一种方式,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是个多学科综合的领域。它的目标是识别和描述数据模式,向使用者传递有意义的数据模式信息,并运用一系列预测变量和它们的多重组合形式来高度准确地预测结果变量。数据挖掘实际上是知识发现的过程,包括理解问题领域、理解数据、数据准备、数据挖掘、评估新知识和使用新知识等环节,融合了归纳和演绎两种研究方法。该过程不仅回应了“数据为本”、“数据驱动”的误解,且为发现新理论与创新思维提供了新方式,为来自因果关系的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数据挖掘更关心对整个事件的完整阐述,利用多元、复杂和细节化的丰富数据,关注因果异质性和多重非线性关系,因此相比传统统计模型能更准确有效地预测解释结果。


关键词:数据挖掘 大数据 知识发现 定量 量化分析 因果关系


作者:舒晓灵,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社会学系教授;陈晶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4事实与解释:历史知识的限度


摘要:历史学家要纳入自身的历史解释的,总是在他看来重要的、有意义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并非没有自身内在的重要性,但其重要性也绝非一成不变,而总是随着史学和史家关照的问题的变化、价值观的转换而发生变化和转换的。未必具备历史的重要性的历史事实,却完全可能具备史学上的重要性,从而在历史解释中占据一席之地。由于历史事实要经过历史学家的“拣选”、并以语言结构的形式进入历史学图景,因此,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分界线。史料制约着历史解释的范围,历史解释却也有其具有弹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历史解释离不开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历史学应当在接纳与汲取各门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对其有效性范围保持警醒。


关键词:历史事实 历史解释 选择性 不确定性


作者:彭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5文本意义与政治利益:历史阐释的边界


摘要:人类自有文字时起,就存在着阐释。阐释结果的趋异性原出于人类认知的差异,本质上丰富了人类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成果。后现代学者所持的某些阐释理念,在近代就曾出现过,并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极为系统的批评。背离历史事实的强制阐释,一方面使某些阐释者沦为历史相对主义;另一方面则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演化成历史绝对主义,成为专制统治者肆意妄为的帮凶,且常常被怀有一己私利者所利用,产生了像文字狱这样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文祸,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历史阐释设置边界,基于社会生活、历史事实、理性认知和物质实践来阐释各种历史观念,应成为历史阐释的范式。


关键词:强制阐释 历史绝对主义 阐释边界 文本意义 政治利益


作者:马俊亚,南京大学抗日战争协同创新中心首席教授、中华民国史中心教授(南京 210023)。



6思辨的历史哲学及其对于历史学的价值


摘要:观察历史整体进程,探求其中的模式或规律,并据此阐释人类历史经验,这种理论探究通常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关于这类宏大叙事对于历史学的作用或价值,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实际上,出于追求历史意义的天性,历史学家必然会诉诸思辨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既能够以其所提供的阐释模式而使历史具有可理解性,又能够以其所勾画的美好未来而使历史具有合道德性,从而能够使诉诸它的历史学具有合理性。思辨的历史哲学尽管具有不同程度的思辨性和先验性,但它与历史经验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且能够起到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启发或激励”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 历史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 阐释


作者:董立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所教授(北京 100875)。



7哲学的世界历史


摘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代表了近代进步“历史主义”的最重要文本。在黑格尔那里,哲学的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最内在的核心,因此“哲学的世界历史”即是“历史哲学”。哲学的世界历史理念是历史哲学领域里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很强的纲领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根据哲学的世界历史理念,黑格尔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世界历史并不是一部民族史、地域史,而是一部“全球史”、“普遍史”。其历史哲学的功绩在于阐明了作为哲学的世界史观,揭示了历史的主体、动因和结构以及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黑格尔哲学的世界历史观,描写了以世界历史民族为主体的世界史行程的各个阶段,展开了绝对精神自我展开、外化的世界史全体。但是,他这种“一元单线”的世界历史模式不仅与以经验的历史为根据的世界史模式不相符合,也与 “一元多线”的经验的世界历史进程背道而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拒绝预言未来,实质上拒绝了对人类未来美好世界的预期。


关键词:哲学的世界历史 历史哲学 世界历史过程理性 自由意识


作者:金寿铁,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长春 130033)。



8语言主观性与传统艺术主观性的同构

摘要:语言学界对汉语主观性的研究兴趣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特性。汉语的主观性不是个孤立的现象,它实际上是汉民族总体文化特征的一个具象化的表现。仅从过去很少有学者注意到的京剧语言中的同位短语这一微观处入手,就可以观察到出戏与入戏相融这一戏剧特点在语言结构中的凝结,揭示开放式的戏剧理念与自由化的名词组合之间的深度吻合。这一观察既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体解释提供了新的例证,又为语言的主观化研究开拓了文化视角,更为民族文化标识性概念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工作中,这样的研究有提炼标识性概念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语言主观性 戏剧化的语言 同位短语 标识性概念


作者:张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9思想的相似性与理论的连续性关系辨正——以曹魏文学研究为例


摘要: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无论是从思想的相似性中寻找理论的连续性脉络,抑或从预设的连续性中找寻同一时期或不同阶段的相似思想、类似观点,均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先见之明”,因而也就无法呈现思想史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经典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在曹魏文学思想的研究中,反思过往文学思想史的种种预设,是未来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学思想 思想的相似性 理论的连续性 理论预设 曹魏文学


作者:夏静,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曲阜 273100),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089)。



10“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


作者: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11再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及评价标准——兼论中国实施文科院士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就如何实行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一直是见仁见智。诚然,较之自然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决不能一味采取量化的方法,但也不能以文科的评价标准不确定而否定文科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任何一门学科,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需要经过评价来展示出其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可以作为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资金投入和人员编制配备时的依据。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政治大国、科技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也逐步得到确定。但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所产生的影响尚未得到国际学界的公认,在这一方面,尽快地实施我国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院士制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过去的经验以及国际上公认的院士制实施的成败得失完全可以为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评价标准 院士制


作者:王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上海 200240)。



12学术评价的主体资格、内在标准与价值追求

摘要:学术评价与学术发展之间的互动虽然已成为事实,但是两者之间的和谐可以说尚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较彻底的办法当然是让学术评价回归到学术领域。然而,我们也有必要本着学术评价与学术发展和谐的原则,对学术评价的要素构成、主体资格、内在标准和价值追求,进行一次基本理论层面的考察。学术评价的要素可以分为学术评价主体、学术评价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学术评价活动。学术评价主体的资格,至少包含体现体制存在的权力因素和体现学术存在的能力因素。学术评价的内在标准主要有三个,即学术创造标准、学术规范标准和学术道德标准。关于学术评价的价值取向,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重申学术的神圣,让有可能以学术评价为工具的人们,能以虔诚之心面对学者及其学术成果。


关键词:学术评价 主体资格 内在标准 价值取向


作者:刘庆昌,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太原 030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一盘“西红柿鸡蛋”,炒糊了三观
  •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马屁群”?
  • 此城从国都变省会,如今沦为四线城市
  • 青春故事: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彼此
  • 《天泪传奇》刘美含:颜值演技双佳
  • 这个世间,哪儿有那么多贺涵
  • 这里有世界上最黑的夜空和最亮的晚星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