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05日19:05 中青在线

分享




“呆萌”帅哥李燕曦:空中“双发停车”,他最终把战鹰带回了家


作者:李响 刘倩 赵燕飞


生命只有一次,对每个人来说都无比宝贵,一场猝不及防的死亡威胁,可以令所有的高谈阔论与豪言壮语瞬间失色。


然而,这样的死亡威胁,对他们来讲,不说是家常便饭,却也司空见惯。在他们眼中,真正称得上危险的,还是遭遇空中“双发停车”。


这样的险情一旦发生,留给他们“自救”的时间,只有5秒……


不久前,李燕曦就遇到了这样的空中“双发停车”,在所有人都为他揪心时,他最终把战鹰带回了家,成为中国陆航史上第一个成功处置双发停车特情的飞行员,创造了陆航史上的一个奇迹!


△飞行员李燕曦


那一刻,他心里明白这一次可能真的飞不回去了

李燕曦,陆军第81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行员,飞行大队公认的“呆萌”帅哥。


初次见面,他话很少,每次被夸“是一名很优秀的飞行员”时都赶紧摆摆手,害羞地低下头。战友们跟他开玩笑“说说你的英雄事迹”,他也只是淡淡地一笑。


战友口中的“英雄事迹”,就是8月24日发生的“双发停车”一级特情事件——


△在一架直升机旁边,身着飞行员夹克的李燕曦连比带划地向记者还原了那场惊险的特情事件


2017年8月24号,京津冀交界处,骄阳普照,晴空如碧,是搞飞行的人最喜欢的天气。


上午7点到12点,解放军陆航“风雷”飞行表演队进行着野外飞行表演训练。


直升机编队在长机带领下做着一个个宛如空中舞蹈的华丽动作——六机通场、四机开花、三机跃升倒转……就像是在跳着空中“华尔兹”,看得人眼花缭乱,引来阵阵喝彩。


李燕曦所驾的直-10,就在队列之中。


△2017年,第四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风雷”飞行表演队部分飞行员合影(右六为李燕曦)


副驾驶杨博上尉,小李燕曦3岁,来自哈尔滨。两人的性格有点儿相似,话不多。平时朝夕相处,合作多了,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流。


李燕曦和杨博不会想到,一次严峻的生死考验正向他们缓缓靠近……


△飞行员杨博。


3个小时过去了,一切顺利,正当直升机编队准备再来一次四机开花时,李燕曦所驾的三号机的主警示灯突然亮了——飞机左发动机燃油压力低至“0”。


李燕曦明白,这意味着左发动机停车了,随后,控制面板上的故障清单不断弹出各种警示,滑油、直流、电条……一个又一个红灯……全来了!


李燕曦没有时间理会这些让人揪心的红灯,他立刻呼叫长机请求脱离编队,掉头返回基地。


李燕曦的心一直提着,谁也不能确定回基地途中飞机会不会再出状况,左发动机罢工了,右发动机可要靠得住啊!


三号机又飞行了十几秒后,李燕曦和杨博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最终还是出现了,警示灯再次亮起——右发动机发生故障!


李燕曦和杨博没有说话,但心里都明白——这一次真可能飞不回去了!


△李燕曦在直升机机舱内


他们有多少时间?


5秒,是的,只有5秒的时间给他们完成迫降动作。否则,飞机就会像秤砣一样疾速下坠、最终机毁人亡……


李燕曦迅速将总距杆放到底,向左压驾驶杆,蹬左舵……完成迫降动作,他只用了3秒!


此时的三号机正以每小时140公里的速度接近地面,飞机在不断降低高度,李燕曦和杨博急切地寻找迫降场,避开城镇、避开村庄、避开树林、避开高压线、避开人流密集的地方……


忽然,前方出现了一块玉米地!就是这儿了!


当飞机距离地面25米的时候,李燕曦果断提拉总距操纵杆,使下坠的飞机产生了短暂向上的升力,凭借着对地心引力这一次顽强的抗拒,三号机终于稳稳地蹲坐在玉米地里——飞机在,人也在!


从出现险情到落地,短短的70秒钟,双发停车、人机安全。


△李燕曦幼年时期(图片由李燕曦本人提供)


打小看着飞机长大很早就立志当飞行员

每一个男孩儿心中都有一个飞行梦,李燕曦也不例外。


25年前,唐山市中心,一个7岁的男孩儿抬头望着天空,小手对着云朵比比划划,嘴里喃喃自语,像是在等什么。


 “轰……”远处驶来几架飞机,掠过天空激起层层云漪,男孩兴奋地拍手,拉着母亲的衣角喊道:


“妈妈快看!“大白鹰”又过来了,以后我也要开飞机要当飞行员!”


儿时的梦想总是纯粹又“伟大”,但也看似有点不切实际,没有人在意这句童言无忌,就连母亲对儿子的如此“雄心壮志”也只是微微一笑……


但对于这个男孩而言,“白色大鹰”却从此在他心中张开了翅膀……


这个男孩儿是李燕曦。


△李燕曦幼年时期(图片由李燕曦本人提供)


幼年时期,小燕曦家住在机场旁边,平日里看的最多的就是飞机,听得最多的就是发动机“嗡嗡”的轰鸣声。


“我的童年就是带着翅膀的,从小就看着飞机长大,也是从小就想当飞行员”,李燕曦这样说。


“白色雄鹰”就这样载着小燕曦在地面走过了幼年、少年、青年,直到2004年的一天,正读高三的李燕曦在学校宣传栏看到了一则“盼望已久”的公告:空军招飞开始。


李燕曦兴奋得都没来得及同家人商量就第一个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层层选拔、重重考验,李燕曦最终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


“白色雄鹰”,终于有了翱翔的机会。


重要的话讲3遍,采访过程中,李燕曦先后14次说到“飞行员就是我的梦想”,他大概已经把飞行当成了自己的生命……


△李燕曦大学时期(图片由李燕曦本人提供)

老师总说他:你咋不上天呢?现在的他,天天在天上飞

成为飞行学员后的李燕曦,渐渐发现飞行之路,并没有那么容易,空有梦想的支撑,还远远不够……


迎接李燕曦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残酷”的体能训练。


初为飞行学员的李燕曦,身体耐力远远不达标,滚轮训练时,他在滚轮上就开始吐,下了滚轮,晕得蹲在旁边站不起来。还有旋梯训练,他把自己绑到旋梯上,一圈一圈地绕,一边打着一边吐着……整个学员期,都吐得昏天黑地。


难受,身体难受,心里也难受,他否定过自己,也想过放弃,但是想想自己之前的经历,那么多坎都过去了,这点苦也应该能吃得了。


△2005年,李燕曦在空军航空大学第一次跳伞(图片由李燕曦本人提供)


为了减少身体的不适,李燕曦主动加大体能训练强度。


别人跑5000米,他就跑8000米,别人做50圈,那他就做100圈。白天冒着酷暑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晚上摸着漆黑模拟一训又是几个小时,手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身上的汗水都凝结成了盐疙瘩……


他咬着牙,把自己从不及格逼成了优秀。


李燕曦没让自己失望,他达成了心愿,在同期战友中首批新机长“放单”、率先走上了飞行中队长的岗位。


“今年是我飞行第10年,2006年从空军航空大学被分到了陆航学院,2008年到部队,最开始飞的是小羚羊,后来是直-9,再后来是现在的直-10,在今年的朱日和阅兵演习中,我就是驾着直-10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


一谈起自己的飞行之路,这个沉默寡言的大男孩就变得健谈起来,还掏出手机向记者秀了一条自己之前发过的朋友圈:



段子虽然有点老套,但在我看来,每个字符都呈“起飞状态”,字里行间都“秀”出李燕曦心中满满的自豪感……


△李燕曦与妻子儿女的合影(图片由李燕曦本人提供)


听到儿子说不当兵了,母亲问他:“没人当兵了,国家怎么办”

“岁月在起落架下回旋,血汗润滑着飞机的关节”。


这不是口号,而是飞行员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采访过程中,李燕曦很少提到飞行以外的东西,比如家庭。


有人作过一个统计,一年的节假日大概有115天,飞行员只能休息四分之一的时间。遇上去外地驻训,有时半年都回不了家。


一位飞行员的妻子曾说,飞行员家属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只要丈夫有飞行任务,不管多晚,她们都会等丈夫着陆后打来报平安的电话才会休息。


“我给家里打电话最常说的就是‘这周不回去了’,和飞机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老婆的都多……”说起这些,李燕曦一脸内疚。


李燕曦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分别取名“陆航”“陆晗”,不得不说,李燕曦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但却是一位“不合格”的父亲。


平日里忙于工作任务,李燕曦很少回家,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一点点地拉开,李燕曦每次回家,儿子迎接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回来了”。


“不合格”的,还不只是父亲的角色……


姥姥去世,队里工作繁忙,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等他处理,他推掉了领导“让他回家看看”的好意,守在了工作岗位上,没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


母亲住院,正值单位有重大检查任务,他再次选择了工作,没能在病床前端一杯水,送一片药;


妻子分娩时,他正在景德镇执行接机转场任务,又没能在爱人身边陪她迎接孩子的第一声“啼哭”……


△张超的女儿睡在张超的“怀抱”里(资料图)


但是对于李燕曦的种种“不合格”,他的家人从没有过一句怨言,他们挂在嘴边的是“我理解,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


在“824”特情事件发生后,李燕曦说想回家看看,见到两鬓有些斑白,为他操碎了心的母亲时,他试探性地说:“要不我不干了吧?挺危险的。”


母亲沉吟了一下,说“你不当兵,他不当兵,没人当兵了,那国家怎么办。”


母亲说这话时,眼眶有些湿润,但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


如果说飞行员是翱翔九天的战机,那他背后的亲人就是为战机加油保障的场站。


无论飞得多高,“家”,都会等你归来……


△李燕曦在直升机机舱内


离地三尺飞行员的命“都不在自己手里”

李燕曦在讲述遇险经历时,脸上并没有太多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好像在说别人的事儿。


其实无论是万米高空的固定翼,还是离地三尺的直升机,一旦升空,飞行员的命,“都不在自己手里”。


我们都知道辽宁舰,知道歼-15,也应该知道英雄张超,2016年4月27号,张超在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当时,时间太短,高度太低,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张超重重地摔在地上,壮烈牺牲。


提起张超,李燕曦的神色一下子黯淡下来,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张超和我是同班同学,他出事前两天,我们还打电话说要出来聚聚……”


这一刻,李燕曦有点哽咽,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低着头陷入沉默。


过了一会,他缓缓地说“张超牺牲时最后一句话是问‘我是不是不能飞了’……他孩子还很小,他这一走……”


战友情深,没说出口的话,往往是最真情的。


对飞行员来讲,“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


李燕曦飞行已经整10年,发生在自己、战友身上的事故也见了不少,每一次坏消息传来,他都在自己身上做着“最坏的打算”。


幸而,每一次有惊无险,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其实李燕曦也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安逸”的生活,不必每天走在刀尖上。


一直以来,军队飞行员在地方都是“抢手”资源,经常有“猎头”通过各种渠道来“挖墙脚”。


其中李燕曦就被“猎头”以5位数的薪酬“拉拢过”,“高待遇,低风险,多空闲”,听起来是挺诱人的。


身边也有朋友劝他去地方,过的轻松一点,对此李燕曦没有过多解释,只说了一句:


“我觉得当部队飞行员更帅!”


△直升机升空


是的,这句简简单单的回答,应该正是李燕曦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他口中的“帅”,有他飞行10年的自豪感,有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的荣誉感,也有他心中强军梦、强国梦的使命感!


这样的中国军人,中国飞行员,越多越好……


临近傍晚,夕阳西下,落日的余光映在李燕曦的脸上,几驾直升机在远处起飞,他低声说:


“其实我还有个小梦想,想有一天能驾驶飞机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还没实现呢。”


蓦地,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延伸阅读 



军旗正红 | 刘伟修:他不是齐天大圣,却有“火眼金睛” 


■中国军网记者 武千妍 孙智英



军旗正红 | 刘伟修:他不是齐天大圣,却有“火眼金睛” 


2017年10月26日,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雷达操纵员刘伟修接受媒体采访。中国军网记者 孙智英 摄 

深秋十月,暑意已全然褪去,丝丝凉意和习习秋风笼罩着京畿大地。


记者一行驱车赶往中部战区空军某雷达站。


进到营区,透过车窗向外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名穿着陆军作训服的官兵。


我们今天采访的主角不是空军吗?车上一行人都一脸疑惑。


原来,偌大营区,一分为二,一边是陆军航空兵,一边是空军雷达兵。


站在雷达站的营区里,不时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声。一陆一空,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攀谈间,该雷达站操纵员刘伟修走进我们的视野。

 荣誉满身。靳海军摄

不仅要当兵,还要当“一号班”的兵

“我要当兵去!”


这个念头,刘伟修打小就有。


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苏淮安,刘伟修是听着抗战故事长大的。小学时,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他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看到了当年革命前辈英勇战斗的场景。高中那会,他最喜欢的就是迷彩服和军用胶鞋,为能拥有一身迷彩服,他不惜把伙食费省下来买衣服。


 守望长空。 靳海军摄

2003年12月,刘伟修一脚迈进了军营。


想象着成为金戈铁马的坦克兵、翱翔空天的飞行员、英勇无畏的反恐卫士……不承想,新兵下连,刘伟修被分到了空军雷达站。


当地面上的空军能干出啥名堂?得知自己成为雷达兵的那一刻,说不失望是假的。况且,农村兵出身的刘伟修入伍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个“高科技”,打字还是用的“一指禅”,这对于雷达兵来说,简直是个硬伤。


4个月跟班训练后,眼看着同一批入伍的战友们一个个都单放值班了,但自己还差得远,这时候他觉得面子有些挂不住了。

认真排除雷达故障。 靳海军摄


“刘伟修,你个孬兵!” 在刘伟修一次考核垫底后,负责跟班带他的老班长李玉树当着众人面刺了他一下。


从那以后,刘伟修卯足了劲想赶上大伙的进度。别人训练时,他也训练;别人休息时,他还训练。平均每天要在值班方舱里待八九个小时。不久,他也单放值班了。


光单放值班还不够,刘伟修这回又盯上了“一号班”,因为他听说那里面都是精英,连队有大项任务时,都是“一号班”上。他暗下决心:我迟早也是其中一员。1年的时间里,刘伟修每日苦练操纵技能,终于得偿所愿。在同年兵里,他虽是最后一个单放值班的,却是第一个进入“一号班”的。

学习钻研。 靳海军摄

一次异常空情上报,让他一夜成名

“谁值的班?刘伟修是谁?”


2013年5月,被上级领导点名表扬的刘伟修一夜之间火了。


那天,他像往日一样上机值班。


雷达屏幕上,上百个芝麻粒大的亮点在普通人眼里毫无章法,但在刘伟修看来却都会说话。


刘伟修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聚精会神。靳海军摄

 “这个亮点不正常!”一个回波亮点闯入了刘伟修的视线。他的声音打破了平静。


当雷达基线扫描完第二圈时,刘伟修得出结论:这是异常空情。随即抓起电话迅速向上级报告。


就这样,刘伟修成功处置了一起“低慢小”违规飞行情况。若不是他及时发现,很有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这一“报”,留下了一段奇谈。


刘伟修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一般的雷达操纵员都要等雷达基线扫描五六圈时才敢上报目标,刘伟修却在扫描两圈后就抢报,他不怕出错吗?要知道,立功和处分可能就在一念之间,错报带来的后果可会让数千人白忙活一场。

守望长空。 靳海军摄

说到这儿,刘伟修给记者讲了个故事。


那会儿,他刚上岗不久。一次值班时,突然发现一个不明空情。报还是不报?报,会不会判不准;不报,真是敌情怎么办?经过再三确认,他才上报。最终,比首点情报晚了3秒钟。这次经历让刘伟修意识到,对于雷达兵来说,时间观念非常重要,1秒钟的偏差就可能左右战争的胜负,因此必须抢报第一点。


抢报,意味着担当。为了这份担当,必须有充分的实力和自信。一组数字为证:入伍14年,刘伟修值班近万次,处理空情超过100万批次,未发生一次战备差错,优质空情率达100%。


有人说,刘伟修的眼力好比孙悟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尚需老君炉的淬炼,可以想象,刘伟修在平日里要付出多少辛苦。

精心排故。 靳海军摄

雷达屏幕就像人的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3年末,距离刘伟修一“报”成名后半年时间,又是一次值班。屏幕上,一个回波亮点一闪而过,刘伟修瞬间锁定。他迅速判断目标为异常空情,并立即上报。后上级通报,刘伟修发现得很及时,若再晚几分钟后果很严重。


又抢报了第一点!


此后不久,刘伟修又接连成功处置了多起异常空情,荣立了一等功。


问他值班有啥诀窍?


刘伟修想了一下,说也没啥特别的,就是多练,还得喜爱这一行。他把值班比作上战场,每次遇到不明空情就觉得很兴奋,就想赢。

深挖装备潜能。 靳海军摄


关于雷达,刘伟修还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他说雷达屏幕就好比人的脸,天天看这张脸,突然有一天,脸上长了个痘,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也算得上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采访中,记者随刘伟修来到他和战友们平日工作的值班室。与其说是值班室,更像一个集装箱。本以为会是大楼里的一个房间,没想到是孤零零坐落在一片空地上的小屋。


小屋空间仅有三平米左右,能容纳2-3人。在这个封闭狭小的空间里值班,一坐至少3个小时。问他觉得辛不辛苦,他倒挺乐观,说参加全军青年典型走基层活动时,看到航空兵的方舱更小,只能坐一个人,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辛苦。


雷达兵何尝不辛苦!


为了防止屏幕反光,值班室内不能有强光照射,光线比较暗,加上长时间坐着,很多战士的视力、颈椎和腰椎间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椅子上垫几本书,便于身子前倾,两眼距屏幕仅20厘米,这是刘伟修值班的标准姿势。刚开始时,由于两眼瞪得溜圆,经常流眼泪,时间久了,眼泪都流不出来了。刚入伍时,他的视力是150度,现在已经上涨到450度。

 天网密布。 靳海军摄

他有一股钻劲儿,曾给500余位主官上课

“咚咚咚”,凌晨1点,雷达技师谭慧文被一阵急切的敲门声吵醒。


开门一看,是刘伟修,来请教一个装备上的问题。


“这都凌晨1点了,你小子只知道问问问,也不看看时间!”


虽然嘴上责怪着他,但谭技师一看刘伟修虚心求教的眼神顿时没了脾气。


谈起这件事,刘伟修笑说,可能是怕他再三更半夜跑去敲门,老师傅们现在都很乐于给他答疑解惑。


刘伟修确实有股让人不得不服的钻研劲儿,看他的学习笔记就知道。


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和翻得面目全非的专业书籍,让旅情报站博士刘志成连连感叹:“本领不会凭空而来!”


有没有听说过士官给主官授课?刘伟修就做到了。


两年前初秋的一天,刘伟修走上讲台,台下坐着500余名各级主官。


他是那期培训班唯一的士兵授课人。让一名士官给全区主官授课,在当时也是第一次。


现在,刘伟修已去过二十多个兄弟单位授课,上至军种机关,下至排班营连,听过他报告的战友已有上万人次。

面对四次走留抉择,他每次都和家人说“再干两年”

入伍14年,刘伟修曾有4次站在部队和地方的分岔口前。


看着身边的同年兵一个一个离开,加上不少企业也向他抛出“橄榄枝”,刘伟修有点纠结:“军功章已经拿了很多了,要不要回去陪家人?”


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身体不好,女儿也尚小,全家的重担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刘伟修说,自己最亏欠的就是家人。夫妻二人一年见面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3个月。这样一个提起雷达来侃侃而谈的壮汉,在谈到自己妻子的时候竟脸红起来。


可一想到要走,刘伟修的心里却百般不舍。放不下,真的放不下。


  每次他说服家人的说辞都是“再干两年”,而每次真正到了当时说好的时间时,他又“变卦”了。


其实,家人懂他。


他说,既然成为了军人,就必须懂得先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在部队干一辈子。”


对于刚刚结束的十九大,刘伟修说他每天都在关注。“学习贯彻好十九大精神,就要扎根基层,立足本职岗位,把自己的专业技术练精,提高自己的备战打赢本领,完成好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主席的话对广大青年官兵来讲是一种嘱托、期望,更是一种鞭策。作为青年官兵,生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就要牢记领袖的嘱托;作为雷达兵,更要有一股韧劲、狠劲和担当精神。”刘伟修说。


采访结束离开营区,记者脑海里始终浮现着一幅画面:一只矫健的猎鹰盘旋在天空,目光如炬,望着猎物,伺机出动……


守望长空。  靳海军摄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来源:中国军网;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一盘“西红柿鸡蛋”,炒糊了三观
  • 家长群咋就变成了“马屁群”?
  • 此城从国都变省会,如今沦为四线城市
  • 青春故事:我们都不再是曾经的彼此
  • 《天泪传奇》刘美含:颜值演技双佳
  • 这个世间,哪儿有那么多贺涵
  • 这里有世界上最黑的夜空和最亮的晚星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