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08日19:06 央广新闻

分享

今天,中国第18个记者节。


但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来说,今天不过是普通的一天。准备选题、联系采访、去现场、按时交稿……对于许多媒体人来说,时间紧张、三餐不规律、熬夜写稿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重大活动、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有人说“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还有记者表示:“我见过凌晨123456点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 


在今天,人们纷纷对新闻工作者致以敬意。可是作为媒体人,记者们是否真的关注过自己的健康?有调查显示,八成媒体人每天工作超过八个小时,九成以上媒体人身体呈亚健康状态,胃病成为新闻行业的第一职业病。


近四成媒体人有胃病  三餐不规律成主因


 “做记者的十胃九病”。有数据显示,90%以上媒体人时常会有胃部不适的症状,有些记者长期患有胃炎或胃痉挛。央视农业栏目《食尚大转盘》记者李浩先便是其中一例。赶上记者节,今天一早他便在朋友圈发帖:“14年了,仍在路上。”在不断奔波与孤独写稿的状态下来回切换的他,每次出差回来,总会与感冒、胃病做斗争。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今天,由健康时报社主办、安翰医疗共同发布的《中国媒体人胃健康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282名受检媒体人中,39.36%的媒体人胃部糜烂,结合媒体人填报的《媒体人健康生活习惯调查问卷》发现,压力过大、三餐不规律成为主因。


另外,有近22.34%的媒体人出现了明确的胃部病变,急需接受诊疗,其中5.32%的人患有胃溃疡,8.51%的人患有胃息肉,粘膜异常隆起占6.38%,胃出血等其他占2.13%。


“日常外出采访,尤其是突发事件一天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饭。”在采访中,一位常年跑突发的都市报记者这样说。媒体人的胃健康着实让人担忧,但胃病只是健康状况的一个缩影。较早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九成新闻工作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对此,专家建议,媒体人工作压力大,且长期保持不良生活方式,属于胃病高危人群,大部分媒体人在面对胃部不适时大多持忽视态度,导致胃病高发,因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及时发现隐患,尽早治疗。


再苦再累 媒体人有话说


周恩来总理与央广记者刘振英(右一)合影

 

用文字还原事实真相,媒体人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时政部主任刘振英说,“坚守”的事儿必须得有人去做。


“做记者一定要做好舆论导向,讲政治,顾大局,把握住新闻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今年72岁的刘振英,曾经撰写过国庆集会直播稿、起草了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的实况转播稿,1969年第一次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身份走上了天安门城楼。从1969到1999,30年间刘振英参与了多次国庆阅兵、庆典及多项大型活动的采访工作。


“现在也很容易紧张,只要有事就一定认真对待。”这是多年的职业经历给自己留下的深深印记,刘振英如是说。


央广记者沈静文在2017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提问

 

“我在办公室的时间里,我的儿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跳,学会了滋水枪、骑自行车。我错过了所有‘第一次’。”央广记者沈静文回忆,“到晚上,儿子常苦等我到家,提着最卑微的要求,‘妈妈把这个故事讲完’,但除了这些时刻,做记者,其实还不错。”


沈静文坦言,做妈妈和做记者其实没有太大的不同。遗憾和欢欣里,功不唐捐。这一切,像是命运的选择,“从来没想过除了记者,我还会愿意做什么。”

 

央广记者张棉棉在2017年全国两会中采访

 

“9月北京郊区的夜晚霜露寒重,一直站在河边草丛旁的我们一会儿就被冻得上牙打下牙……但是不能走,走了就拿不到第一手的录音资料了,更不用说摄影资料……”这是央广记者张棉棉回忆一次采访的经历。


做了8年记者的张棉棉,身边很多当初一起采访的其他媒体记者都换了好几茬。熟悉的同行中有的离开了新闻岗位去了企业,也有的去了政府部门,也有的自己开始了创业征程。但是,她依然乐在其中。


张棉棉坦言,“记者这个行业是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行业。做着这份工作,需要有年轻肯钻研的心态,才能赶上变化的时代,做出有时效性的新闻。作为记者,更要有古道热肠的心,才能做出有温度的新闻。当我累了、倦了,我常常会回过头去看看当初入行时的心愿,并告诫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未来,这句话将常伴我左右。”

 

央广记者王娴重访舟曲,采访灾后的小学生

 

“哪怕再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都是报题单上的一枚选题。时间久了,我们好像少了常人的感慨方式。”每有突发,央广记者王娴都要抓起电话背起采访包,至于慨叹唏嘘,是没时间也没精力获取的“奢侈品”。


王娴说:“只是时间久了,发现我们在笑着谈论昨夜的突发新闻,我也生怕自己,有一天,失去了对这世界冷暖真正的感知能力。给自己提个醒。”


记着心疼自己  更要记着坚守下去



从业4年的《法制晚报》突发记者朱健勇,在都市类媒体工作,生活作息不规律 “实在很日常”,只要发生突发新闻,根本就没有时间概念。“从行业报到都市报,我能看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感受到舆论对人的影响,看到裹挟在舆论中人们的真实状态。”

 

2016年11月10日晚,中青报记者傅晓羚,在现场写稿


而入行两年的中青报记者傅晓羚,在今天过第二个记者节时却发现,自己连一张正经的工作采访照都找不到。


这份职业固然辛苦,有时身体受伤不可避免。一次在内蒙古出差期间,因为采访要进入沙漠深处,越野车需要跨越很多沙丘,就在一个紧急上坡时,傅晓羚的手受挫骨折,“还好是左手,要不然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央视7套农业栏目《食尚大转盘》李浩先在江西国家级贫困县采访

 

今年是李浩先做记者的第14个年头。此前,在沈阳广播电视台工作的他,走遍沈阳各个乡镇村屯,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因为喜欢戴着草帽下基层,他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草帽哥”。做记者,每天为选题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不佳是常态,但他乐在其中。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贾跃亭的未来之路,仍是一场豪赌
  • “鄙视链”为何无处不在?
  • 宋朝一起利用私生子诈骗的案件
  • 书评:东野圭吾用6本书诉说什么是爱
  • 《天生不对》专治你五行缺笑命里缺爱
  • “爱最大的克星,我想应该是距离”
  • 日本松江:只有拼人品才能看到的美景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