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09日17:27 中国新闻网

分享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踩着“石头”过河》。 周燕玲 摄

  中新网贵州锦屏11月9日电 (周燕玲)用牛粪晒干后包上金箔筑起纪念碑、用松软的石头做成“湿润的墙”……记者9日在贵州隆里古城看到,原本随处可见的普通物件经过艺术家创作后,变成了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2017年7月初,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季邀请了海内外17位艺术家,以"艺术、乡村、不确定的空间"为创作主题,陆续到隆里古镇进行驻地创作。

劳拉创作蛇形墙。 周燕玲 摄

  在古城的北门,新加坡的艺术家陈赛华灌用一个喇叭创作了《聆听》,站在喇叭口旁说话,声音会被放大,并通过喇叭传向古城。

  记者看到,三五成群的古城民众先是带着好奇心,围着喇叭观察一番,而后一位中年妇女对着喇叭口唱起了当地的山歌,引得身旁众人捧腹大笑。

  陈赛华灌希望,自己创作的艺术品不是一个摆设,而是能与古城的民众进行交流互动,让他们通过喇叭聆听自己的心声。

驻地艺术家合影。 周燕玲 摄

  美国的雕塑家劳拉(LauraBolesFaw)也是驻地艺术家之一。劳拉透露,当她收到活动邀请后便开始查阅古镇的相关资料,而后被当地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打动。

  隆里古城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事城堡,也是中国与挪威合作的“贵州生态博物馆”之一,其文化以汉文化为主,同时糅杂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孤岛”。

  在劳拉眼里,隆里作为军事屯堡被建立起来的城墙保护着居住在里面的人,那些耸立至今的城墙庄严肃穆,且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因此,她在古镇的沿河处创作了4米长的蛇形墙。

游客体验艺术家作品《聆听》。 周燕玲 摄

  "尝试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让今昔与往昔建立一种联系。"劳拉认为,蛇形墙的形状恰如其分地成为古镇的缩影,其内涵无关保护,不是将一部分人围在里面,将一部分人隔绝在外面,而是一件集沉思与自省于一身的雕塑作品。

  除了蕴含文化的艺术作品外,也有不少艺术家从实用的角度进行创作。以中国艺术家席华创作的《踩着“石头”过河》为例,用不锈钢焊制模具,并用水泥浇灌,为村民在河里补上五块安全防滑的石头。作品安装好的第二天,就有村民直接在上面洗衣服,与当地生态无缝衔接。

  在隆里新媒体艺术季总策展人爱默杨看来,驻地创作可以让艺术家能更好地融入古城,把现代观念和思维引入传统社会景观中,与当地人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体验。(完)

责任编辑:张义凌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怎么避免孩子遇到渣老师坏保姆?
  • 为健康和安全,请与宠物保持安全距离
  • 不是武则天,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是谁?
  • 每日书荐:这8本书,让你读懂8种孤独
  • 情满四合院:郝蕾演绎别样的苦命女人
  • “爱最大的克星,我想应该是距离”
  • 它与五台山齐名,曾被清顺治帝赐名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