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12日09:35 新华社

分享

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现在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1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不辨,100米外人畜不分”似乎已经成了近视人群的日常写照。那么在没有手机、电脑、iPad的古代,人们会近视吗?古人如果近视会怎么办呢?

古人会近视,然而少

◆古代读书人书写使用的是毛笔,光笔头就有一寸长,眼睛距字的距离较远,写的字也相对大些,客观上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古代照明技术不发达,夜读照明成本高。北宋时期秉烛每条400文,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来看,10文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也就是现在的12.5斤。那么,一条秉烛可以换500斤粮食!一般家庭的读书人是不可能秉烛夜读的。

◆当时的读书人本来就不多,据统计,春秋到两汉期间,虽然文化上百家争鸣,但是识字率绝不超过8%,近视率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横竖”不一样。古代的书籍是竖排的,在阅读其一竖列时, 两个眼睛往中间集合, 使文字看准确。而从上往下阅读, 两个眼球主要是进行上下转动, 左右运动幅度较小, 容易达到双眼单视的要求,保护了眼睛的集合功能。

◆古代没有高楼大厦挡视线, 出门四周一览无余视野开阔,此外,古人行路、骑马、野外活动都有预防近视作用。

尽管如此,在古代还是有一定数量的人患有“近视”。

欧阳修像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

纪昀像

据史书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短视”,便是近视。

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诗中说道:“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64个字就将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那么,这些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让眼睛休息

视力下降大都是用眼不当造成的,与读书过度有关,陆游曾感叹:“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古人认为矫正视力的最好办法是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刘禹锡也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提议:“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

◇外洗法

《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方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以舒缓眼睛疲劳,有助于视力恢复。

◇明目方药

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列出的医目、护目、明目的药方多达71方,不少都是很好的视力保健品,如有一种“神曲丸”,“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

◇选灯油

古人也从制作灯油的材料入手。他们发现用枸杞子、大麻子榨油来点灯没有熏眼的油烟,能够很好的保护视力。《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胡麻油、苏子油等灯油可以明目治病,而桐油、豆油、动物油等则对眼睛有害。

◇眼镜

直到15世纪,眼镜经海路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的田艺蘅描述当时的眼镜可以让人“精神不散,笔画信明”,其形态也与现代的不同,需要用绫绢束缚在脑后才能固定。

在明朝前期,眼镜是一种极其贵重的物品,大多只能从外商处购买,而且价格昂贵,普通人是买不起的。直到明朝末期,制作眼镜的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眼镜才开始普及,普通的老百姓终于有了戴眼镜的机会。

雍正年轻时就近视,戴了康熙御赐的眼镜才视力清明,大大提高了批阅奏章的效率。据记载,他曾让造办处配了35副各式眼镜随处安放,随用随拿。

不过总的来说,眼镜这样精密的光学设备在现代以前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古代普通的读书人消费不起,万一得了近视也就只有“忍着”了。

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加拿大怎样避免幼托机构出安全问题
  • 直播“特朗普访华”:感受“透明外交”
  • 中国几千年来最“美”的女人是谁?
  • 房子:我嬉笑着,捡起自己掉落的心珠
  • 大话西游:赵艺用95后的方式定义紫霞
  • 80后,死都不能死的年纪
  • 澳大利亚,不输中国的美食国度(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