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15日21:0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分享


15日凌晨,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成功发射。


11月15日凌晨2时 35分,搭载“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夜空中喷出烈焰,钻入云层,不久后喜讯传来:“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准确入轨。




搭载“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夜空中喷出烈焰,钻入云层。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站长杨永忠说:“这次发射是我们上百次发射中其中之一,但有很多鲜明的特征,比如这次正赶上冬季的低温发射。尽管在十一月中旬,这次发射气温达到了零下20多度,环境条件恶略的情况下,通过精心组织和实施,圆满完成了发射任务。”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此次发射的“风云三号D”卫星将与2013年9月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C”卫星进行组网观测,进一步提高大气探测精度,增强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和气象遥感探测能力,促进气象卫星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人员正在对“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进行实时观测。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说,从目前来看这颗卫星它性能更优良、用途更广、功能更强。可以说我们实现了气象卫星的整体的更新换代,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系列构成了高低轨的卫星的星座,天上的卫星达到了九颗。这九颗互为备份、互为补充,也预示着中国的气象卫星进入到了世界先进行列,也跨入了世界气象卫星强国的步伐。


据了解,“风云三号D”卫星和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测控任务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共同完成,中国气象局负责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同时,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4次飞行。




科技人员正在进行精准操作。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告诉记者,风云三号D”卫星的成功发射,也将会更好地为全世界提供免费服务,成为引领世界气象卫星发展的方向。于新文说:“未来风云卫星的发展,一是要对标国家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我们气象要首先实现率先实现气象强国的目标,进一步快速发展。到2025年我们要发射10颗气象卫星,这个性能会更加的优越,用途更广,作用更大。”




从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到今天的“风云三号”,40年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广大科技人员航天报国的情怀从未改变,拼搏奉献的精神从未衰减,超越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息,攀登高峰的进程从未迟滞,他们一次次放飞“风云”,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精神罗盘的刻度



1987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重托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这颗历经10年研制、承载着开辟我国航天气象新纪元的“争光星”升空,“风云”这个名词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助推伟大的事业。从领受风云任务的第一天起,晋西北航天人就在探索浩瀚太空、矢志航天报国中找到了人生的精神罗盘。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应用气象卫星的空白,标志我国航天和气象卫星技术有了新的进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全国各族人民也是一个鼓舞”。这是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国务院发出的贺电。谈到风云一号,年过古稀的老专家记忆犹新。第一次发射卫星、第一次发射气象卫星、第一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第一次利用长征4号甲火箭发射卫星、第一次使用指挥控制计算中心……在经验几乎为零、外国技术封锁、技术状态全新的诸多挑战下,大家用一个个彻夜不眠的攻关、一次次勇挑重任的担当创造着奇迹,镌刻着忠诚。


每一次刺破苍穹的背后都离不开强大信念的牵引,每一次中国高度的提升中都少不了精神世界的支撑。作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之一,晋西北航天人在心中播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使命、创新超越”的精神火种。从30年前的风云一号到今天的风云三号,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岁月怎样流转,航天人忠贞不渝的报国信念从未改变,在精神罗盘上永远镌刻着忠诚。


今天,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晋西北航天人听党指挥的信念更加坚定,航天报国的情怀更加芳醇。


科技人员正在对“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进行实时观测。



拼搏奉献的血脉


“有过多少功勋总爱沉默,青春点燃天光地火,有过多少辉煌仍在求索,神箭倚天巡视银河……”这首《荣光捧给祖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人人传唱、经久不衰。这是对晋西北航天人极为精准的画像。


松柏肃立,青冢静默。


寨子山南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烈士陵园所在,晋西北航天人心中的精神圣地。这里,长眠着98位为共和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英灵。


不远处巍巍高耸的发射塔架与庄严肃穆的青色坟冢遥相呼应,共同诠释着航天人铮铮的誓言:活着干在发射场,死后埋在塔架旁!


英烈,从来不曾远去。他们拼搏奉献的精神永远守望着航天阵地,指引着前进方向。


航天发射,高科技密集、人才汇聚的领域;晋西北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极其匮乏的贫困地区。晋西北高原的发射场,一个用牺牲奉献谱就奇迹的地方。


淳静,一等功荣立者,博士毕业,放弃多种优厚的选择,一头扎进晋西北高原。20多年来,他带领攻关小组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发射场能力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却鲜有重大科技成果。身边的同志说:“在淳静的眼里奖项再大大不过国家需要,荣誉再重重不过使命担当。”


张枫,一等功荣立者,已经在晋西北为航天奋战18年,别誉为“航天发射场的质量卫士”。在他的抽屉里除了数不尽的奖状和证书,还有一摞特殊的“欠条”。因推迟婚期,许诺带妻子去云南旅游;2010年保证退伍;给家里重新装修……谈到各式各样的许诺和欠条,张枫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40年的风云路上,数不清有多少人放弃城市的便利生活,选择了地处偏远的晋西北高原;不知道有多少人藏起了对家庭、对亲人的亏欠,战斗在航天一线。在挺民族脊梁,壮大国地位的航天发射任务中,晋西北航天人把使命高高举国过头顶,把儿女情长埋在梦乡深处。从“勇于登攀的模范技术室”到“发射试验先锋站”;从“雷锋式干部”盛金荣,到“岗位成才士官模范”马金永,每一次天光地火的背后有多少对于家庭的亏欠,每一次巡视银河的探索中有多少对使命的付出。


祖国不会忘记,一颗颗翱翔于太空的“争光星”是晋西北航天人用数不尽的“两地书”,说不完的奋斗史来托举,就是凭借这种拼搏奉献的精神,晋西北航天人将一颗颗风云卫星送上太空。


今天,扬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晋西北航天人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情更加炙热,担当航天重任的意愿更加强烈。






跨越发展的动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前苏联突然单方面毁约,撤走专家,封锁技术,让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举步维艰。从那一刻起,中国航天人就知道,高新产品买不到,尖端技术等不来。唯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攻克技术壁垒,才能在高新技术密集的航天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历史陈列馆内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记载着晋西北航天人在创新征程中的辉煌,1000余项创新成果是他们创新精神最好的诠释。


发射场信息化改造,中心相继运用52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对发射塔架及技术支持系统的4000多个岗位、数万台套设备,全部进行了数字化武装,基本实现了“数据信息网络化、指挥监控可视化、信息传输宽带化、试验决策智能化”。


短周期发射能力建设,中心创新采用并行与串行结合、测控联调与产品测试协同等办法,优化试验流程,从组织模式到关键技术几十项创新成果托起神箭巡天。


40年风云路,不仅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更是一部奋发有为的创新史。中心广大科技人员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为目标,大力加强以发射条件、科学技术、人才队伍、试验质量等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广泛开展航天技术研究与试验,突破了一系列重大航天发射和科研试验技术难题,取得了千余项科技创新成果。目前,已具备运用多种模式发射多类型号、多个射向火箭卫星的能力,综合发射能力实现了每年执行1次发射任务到每年执行30次以上的高密度火箭卫星发射任务的跨越提升,其并行执行任务的能力也由过去的同步执行1.5个任务提升到了现在的同步执行6个任务。


今天,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晋西北航天人牢记习主席“建设航天强国”的殷切嘱托,以发展引领创新、需求牵引创新、任务推动创新、问题倒逼创新,在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征程中,砥砺前行。


科技人员正在进行精准操作。



攀登不止的步伐


在平常人眼中,火箭发射的场景,似乎每次都一样。可对于航天人来说,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挑战。


在40年不断攀登的风云路上,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领域工位最多、发射手段最全、应急发射响应最快等多项纪录。荣誉记录着过往的辉煌,更诠释着中心“聚焦职能使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发展理念。


思路决定发展高度。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聚焦前沿的深刻反思,成为了发展动力源泉。


技术状态新、组织协调范围广、风险管控难度大、指挥操作要求高等巨大挑战,曾犹如一座座陡峭的山峰,横亘在“风云”的飞天之路上。面对职能使命的挑战,中心科技人员的回答铿锵有力。


“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根本出路。挑战和机遇面前,只有不断校正发展坐标,树立新观念、新标准、新模式,才能不断创造空天战场的新奇迹”。  

 

思想变思路,心动化行动,他们开始了新的攀登。

中心突出信息主导,按照“数据信息网络化、指挥监控可视化、信息传输宽带化、试验决策智能化”的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立标准、改模式、建机制。


——大力开展技术理论研究,加强实战化考核模式方法、战场环境模拟仿真技术、大数据建设及技术应用等领域组题研究,搞好理论和技术储备;


——以新发射工位建设、指挥控制平台以及所属测量设备为重点,建设配备了成系列、全覆盖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装备,牵引发射场整体设施功能改善提升;


——全面推进测控体制转型,新建了我国最先进的大功率固定台站雷达,创新完成了一批重大雷达升级改造项目,大幅增加机动雷达装备的配置比例,并建立了与新测控模式相匹配的数据收集、传递、处理新机制,大幅度提高了测量精度……


今天建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晋西北航天人瞄准新目标,攀登新高度,用一个个新理念的实现,一项项新技术的运用,让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占据了发展制高点。 



记者:李晓波、李潇帆、路俊

图片:张宏伟、李晓波

消息来源:CNR国防时空

本期编审:孙   利

责任编辑:李   鹏、钟紫舟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陈岚:复原江歌案底下的心理真相
  • 以后遇到电梯吸烟者劝还是不劝?
  • 商朝灭亡的真因,居然是因为青铜器?
  • 小说:我该如何停止毫无结果的自问
  • 东方快车谋杀案:功难抵过的老故事
  • 控制不住情绪的人,都是游荡的死神
  • 知识点!穿这种服装进景福宫免门票哟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