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21日09:25 新华社

分享

▲江西婺源县篁岭村村民在晾晒皇菊。本报记者宋振平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李兴文

“以前只知道春天婺源的油菜花甲天下,没想到冬天来这里,还有跟油菜花一样漂亮的皇菊!”从江苏专程到江西婺源赏景的一位陈姓游客惊喜地说。

冬日婺源,黄灿灿的皇菊争奇斗艳,浓郁的菊香弥漫山野。

以“晒秋”闻名的篁岭景区,垒心桥边,梯田上皇菊层层盛放,犹如冬日里盛开了油菜花,不时有人跑到菊丛中与采菊的村民合影留念;古村落里,上百栋粉墙黛瓦徽派古民居错落有致,屋檐前的晒架上,一匾匾金黄的菊花在五颜六色的晒匾中格外抢眼。

“婺源春有油菜花,而秋冬,赏菊、采菊、晒菊正在成为篁岭一道新的风景,吸引着游客、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说。

婺源栽皇菊,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清代光绪年间,婺源人江人镜政绩斐然,告老还乡时,婉言谢绝朝廷的重金赏赐,只讨取皇家花园中作为药用的黄菊花,带回婺源故里栽种。不想婺源自然条件独特优越,黄菊长势良好,花大色艳,烘干冲泡则汤色清冽浓香扑鼻,饮之有清心、明目、护肝等功效。江人镜派人进京入贡,光绪皇帝赐名“皇菊”,此后便在婺源山区传种至今。

悬壶高冲,皇菊如绒球般在玻璃杯中徐徐舒展,薄如蝉翼的花瓣,色泽金黄娇艳,令人赏心悦目,端杯品尝则入口甘香,沁人心脾。如今,冲泡皇菊正在成为新时尚。

走进婺源县正熹堂生态农场工作间,一股菊香扑鼻而来,脚着鞋套、戴着口罩工作帽、身穿白大褂的员工正在对菊花进行分级烘干。“今年公司生产的特级皇菊卖到100元一朵,供不应求。”正熹堂董事长朱晓云笑着说,特级菊产量很少,直径达6厘米,每亩菊园采摘不到100朵,所以特别珍贵。

几年前,朱晓云种植菊花伊始,便对租种的土地抽样送检,花了3年的时间改良土质。正熹堂生态农场选取的有机肥是羊粪,“因为羊吃草不吃饲料,产生的粪便不含激素,而且羊粪肥效更持久。”朱晓云说,为了驱虫不打药,农场还特地引进香茅草。

“种植有机皇菊是良心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皇菊成熟后要送权威技术部门对17个指标进行检测,只要有一个不达标就不能上市。”朱晓云说。

四面环山,古树参天,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江湾镇晓起村是婺源最早开始种植皇菊的地方。村里带动当地村民成立晓起华联农产品合作社,坚持生态原则,不施化肥农药,规范种植、管理、烘干、加工,经过不断研发,晓起皇菊逐渐走俏市场。

“一朵朵小小的皇菊正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村支部书记汪文华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皇菊基地发展到400多亩,社员增加到300多户,今年皇菊产值预计超过800万元,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享受股金分红。

以菊迎客,以茶会友。作为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中国最美乡村”婺源近年来正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扩大皇菊种植面积,着力做优皇菊文化,做大皇菊产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全县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实现产值超过4000万元。

“种植皇菊,一亩收入有1万多元,皇菊已成为婺源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成了百姓的‘扶贫花’‘致富花’。”婺源县委书记吴曙说,婺源有知名的“五色”,即红色的荷包鲤鱼、绿色的婺源绿茶、黑色的龙尾砚台、白色的江湾雪梨和黄色的油菜花,如今,皇菊又为婺源秋冬添一“色”,县里将进一步提升皇菊知名度,全面提升婺源皇菊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效益,助推婺源全域旅游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加快乡村振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不是打了卡介苗吗?怎么还会得结核病
  • 维密秀:一场中年油腻男的集体性幻想
  • 一位留学生眼中的太平天国:血流成渠
  • 世界上译本最多的50本书,你了解吗?
  • 王晶的《降魔传》其实拍情色片更好
  •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想结婚?
  • 17年全球秋季最佳旅行地,竟然是这儿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