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1月28日16:34 中国周刊

分享

文/《中国周刊》记者刘霞

摄影/何定科、吴燕军、胡伟、《中国周刊》记者杨剑坤

小龙虾供不应求,一筐一筐的虾子一般早在几天前就已经被人预定出去,这也让虾农们增加了经济收入。

生态养殖的绿色探索

小龙虾富含的营养价值和其他食物无法替代的肉质,使人们对其爱不释手,需求量逐年上升。由于过度捕捞,野生小龙虾的数量开始慢慢减少,价格不断攀升,大大刺激了小龙虾人工养殖的迅猛发展。


2005年,潜江市与湖北省水产科研所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小龙虾人工繁殖技术攻关,成功繁育出克氏原鳌虾虾苗。


“小龙虾生活在污染的水体中,专吃垃圾腐烂之物,富含重金属,对人体危害极大”⋯⋯关于小龙虾的谣言和负面新闻从未间断。这些都是真的吗?没到过潜江,你无法想象小龙虾的惬意生活,无法感受田野中“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灵动画卷。

每年的5到9月, 是小龙虾上市的旺季,每天光是捕捞,就让养殖户们忙得够呛。不过,忙碌归忙碌,对于养殖户来说,收虾是最快乐的事情。

行走在潜江老新镇一处田成方、渠相连的湖田,望不到边的稻田垂下沉甸甸的谷穗,黄绿相间的田野呈现出丰收的景象。在大片的有着回形沟的稻田上,一行行大大小小的鹭、鹳等水鸟飞翔追逐,旁边的回形沟也不时有小龙虾、泥鳅、螃蟹等水产品冒出水面,一种新型稻谷和水产品绿色食品标准综合种养模式展现在面前。


虽已是9月末,小龙虾开始打洞过冬,捕捞量减少,但两位年过六旬的养殖户夫妇仍闲不住要去稻田里看看。他们穿上水鞋,撑一支竹篙,驾一条小船,轻轻地沿着稻田围沟移动。在一处地沟前,他们拨开一丛稻穗,里面放着一个虾笼,已爬进好几只个大饱满的小龙虾。在稻田四周,伫立着水温监测计、诱虫灯等设施,一副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的场景。

泥港湖渔场水质良好,水源充足,其外河通长湖。

而在当地另一处规模较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一位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老者对外界给予小龙虾“脏”的误解忿忿不平,他说,小龙虾耐受性强,能够在一定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但它喜欢的其实是清水环境;如果水质差,小龙虾不仅繁殖困难,且生长慢、脱壳慢;水质不好,它们的活力也会显著下降,不喜欢动。据他介绍,他所在的养殖基地还专门配置了一台水质检测设备,以随时监控水质情况,确保小龙虾生活在干净的水源中。


稻田里的小龙虾,每天吃水草,闻稻香,在水里游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等体格健壮后,它们将陆续回到岸上,带着自身营养和鲜香,化身美味佳肴,愉悦人们的心田。


中国早期的小龙虾竞争史,是在江苏盱眙和湖北潜江两个地方交错式的创新较量而不断升级的。盱眙的领先在于口味和营销的创新,而潜江的领先,在于将小龙虾正式带入了工业化时代。

在利荣集团的整体租赁改造下,这里被建成精养小龙虾养殖基地,面积达5000 亩。一个个的长方形池塘,被承包给养殖户,由利荣集团负责收购。

无论是美国还是长三角,小龙虾都是放养的,江南有大闸蟹,江北有小龙虾,田园牧歌式的作业方式,结果就是极其低下的产量。2000年,潜江农民刘祖权第一个想到了将小龙虾放在水稻田里饲养:按照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到了炎热夏季,就要钻洞避暑。而在避暑期间,正是种水稻的季节。小龙虾繁育、收获期间,正是农闲季节。小龙虾利用稻田天然饵料生长,更加健康肥美,如此完美的错位,便是著名的“虾稻连作”模式(也称“小龙虾野生寄养”)。


刘祖权的创新,使得每亩地的收益可以增加数千元,很快就被周边的农民跟风学去。2006年,省政府把“虾稻连作”模式写进了省政府“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

小龙虾实行生态养殖,农药、化肥基本是零投入,通过灭蚊(蛾)灯等物理方式防虫,虫卵、虫尸等可成为小龙虾的食物。

不过,“虾稻连作”模式也导致了养虾和种稻的矛盾。一亩田往往只能收获一季虾,效益大打折扣。江汉平原一季度和二季度时,持续低温阴雨气候明显。而此时,许多小龙虾尚未长大,但稻田却到了排水整田、插秧时节,许多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此时就不得不贱卖了。发现“虾稻连作”模式弊端后,水产专家们开始思索,如何更加有效的充分利用现有稻田资源,既保证小龙虾长得大、效益高,又不影响水稻的生长。


水产专家通过尝试改造稻田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稻沟由原先的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挖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如此一来,每年四五月份,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农民可以把没有卖出的幼虾先引放至稻田周边的大稻沟里。等整田、插秧完成后,再把幼虾引回到稻田里继续生长,虾子又可享用稻田的天然饵料。待到八九月份的时候,幼虾长成大虾,又可收获一季。

相比于原本的“虾稻连作”,潜江人把这种一稻两虾的模式称为“虾稻共作”,此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利用率,而且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一亩田可多产100斤左右的成虾,亩增收2000多元。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潜江走出了一条全国领先的小龙虾绿色生态养殖标准化之路”。由潜江主持起草的“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已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并由中国渔业协会发布实施。

小龙虾池塘精养,是稻田养虾之外的另一种养殖方式,它提高了小龙虾的产量,更好地满足了市场的旺盛需求。

一田两种,一水两用。这是一种产业复合、种养结合的形式:小龙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还可以吃掉田中耗费肥料的野生杂草和水生生物,但不吃稻秧,节省了除草劳力。小龙虾在稻田里不停爬动、寻食,不仅能协助稻田松土、死水、通气,同时排出少量粪便,对土地起到增肥效果;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这样的协作可谓相得益彰。在小龙虾生长过程中,不运用化学肥料、农药,最终到达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这样产出的米也更香甜、品质更安全,虾更洁净、肉质更美味。

在利荣集团委托加工的潜江柳伍水产加工厂,工人正在对小龙虾进行进一步的分级。

在“虾稻共作”的基础上,潜江市又开始探索“虾+N”的发展思路,创造出十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的高效模式,例如:“小龙虾+鳜鱼”轮作养殖,每亩收益可达近万元;“小龙虾+龟+水稻”高效种养,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


“虾稻共作”还代表着绿色环保、有机和无公害。盛名之下,“安全”二字就是生命,小龙虾质量安全被写进了潜江市的“一号文件”。全市23个乡镇全部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专项经费,专人监管,对“虾稻共作”撒开一张安全监控网。严格的标准化带来品质的提升。在欧美“苛刻”的挑剔中,潜江出口的小龙虾系列产品,无一例超标。

你看,我们的小龙虾腹部多干净,爪子上无绒。”利荣团研发部负责人胡伟拿起一只小龙虾向记者展示。

“一只虾”带动“一片稻”。据统计,目前,潜江全市“虾稻共作”模式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均增收3000元,“虾稻共作”模式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1000元以上。


连年攀升的粮食产量,还催生了一批大米加工企业,优质的稻虾米被加工转化,潜江精心打造的“虾乡稻”系列产品,正逐步走向全国。


转方式、调结构,“虾稻共作”模式有力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2017国民阅读报告:你扯后腿了吗?
  • 截流三天就泄水,如此水电站不如不建
  • 此人是谁?竟有本事逼死刘备!
  • 坏蓝眼睛: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关系
  • 撸完世界十大禁片的我,打开了新世界
  • 女朋友这么作,男人却能忍受的原因
  • 探秘京城恭王府,和珅的藏宝楼长啥样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