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2月04日18:58 中国新闻网

分享


15年

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在今天的故事中

15年

让两个人陌生人有了交集

“只要出发去寻找信仰

就不怕被冷淡

因为总有人会把你铭记”。


最近,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一位嘉宾讲述了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1937年7月的一天,一个25岁的年轻人,带着一个背包、一条毛毯还有一台照相机出发了。



他叫方大曾,是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人,却也是在25岁那年,他失去了踪影。

方大曾肖像照。来源:城市快报


直到62年后,又有一个29岁的年轻人,他也出发了:


他叫冯雪松,是央视纪录片编导,他用了15年的青春去寻找这个遗失的身影。

冯雪松。邓媛雯 摄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

出生于一个外交官家庭

从小热爱摄影的他

几乎无师自通地成长为一名杰出摄影师。


“九·一八”事变后

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

为了记录抗日战争

25岁的他

穿越炮火

奔赴前线

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

留下了很多关于战争的真实影像

↓↓

方大曾相机下的绥远战争。来源:城市快报


1937年7月10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

他只身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

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两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就这样,方大曾不断从抗战前线

发回通讯和照片

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

1937年9月30日

《大公报》刊登了他写的《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后

他在河北抗日前线失踪

从此再无消息。


之后的漫长岁月中

一个战地记者的名字

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直到62年后(1999年)……

年仅29岁的央视纪录片编导冯雪松

踏上出发寻找方大曾的路。


冯雪松展示他对方大曾的追寻之路。 钟欣 摄


“最初的寻找,

完全是出于对人物的兴趣和探求未知的欲望。

随着了解深入,不知不觉变成了

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第一次看到方大曾拍的照片时

冯雪松瞬间被吸引

↓↓


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

来源:央视网


铺开前线沿途风景:


来源:央视网


为了拍摄到好作品,努力向最危险的地方靠近:

来源:央视网

他镜头下:战争过后,民不聊生的痛苦:


来源:新华军事


这一个又一个瞬间

让冯雪松惊叹不已。


冯雪松说:

“方大曾与同时代的摄影家不同,

他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2000年,冯雪松和摄制组奔走在保定、石家庄

大原、大同、蠡县等地

用镜头一路追随方大曾“最后的生命时光”。


期间,他采访到曾目睹日军屠杀的见证者王逸民等6人。

大家分析:日军在1937年9月24、25日

在古城保定屠杀2000多人时

根据方大曾北上采访路线和计划

他极有可能在保定遇难。


钟欣 摄


经过冯雪松半年多通宵达旦的努力

2000年7月

纪录片《寻找方大曾》播出


2006年3月

方大曾遗留的837张珍贵原版底片

由方大曾家人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至今保存完好!


来源:城市快报


十八年间,冯雪松一次次出发

用双脚丈量方大曾曾走过的每一寸土地

也让这位险些被时代遗忘的人

重新被人们铭记!


正如《我是演说家》节目中

嘉宾说过的那句:

“此间少年当出发

一无所有但一往无前!”


亦如

为记录真相冲向最危险地方的方大曾

亦如

为追寻家国民族记忆而不停奔走的冯雪松


谢谢你们

勇往直前的人!

你们永远值得被铭记!


相关阅读

领导没大格局,团队定一塌糊涂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特朗普上任两周签8条行政命令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解读《西游记》官场文化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村民为何自掏腰包改造小镇?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 神秘“女德班”红火的背后(图)
  • 鼓励94岁卖菜老人捐钱修路,不厚道
  • 清代帝王后妃陵:笔记中的皇陵知识
  • 青春故事:游走在梦想边缘的人
  • 《这就是命》综艺咖也能演好喜剧电影
  • 婚后撩汉的女人,都是啥想法
  • 在日本如何花小钱吃美食?最全攻略!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