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11点,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试运行。这个耗时3年建设、拥有7个大型深水泊位的“超级工程”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待洋山四期全面建成后,将助推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为上海港连续多年雄踞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提供坚定支撑,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建成后上海港吞吐量是全美总和
据悉,此次试运行的洋山四期共建设了7个集装箱泊位、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235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准箱,远期为630万标准箱,将助推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
“4000万标准箱”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九大港口的吞吐总量,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根据国务院的系统部署,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自开港以来,一直都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中坚力量。
2005年,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上海港终于实现“跨江入海”。建港第一年,洋山港便交出了323.6万标准箱的成绩单,此时整个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还不到2000万标准箱。
2006年,洋山二期开港运营。2008年,洋山三期工程第二阶段竣工投产,至此整个洋山深水港拥有16个集装箱深水泊位,累计建成集装箱深水港码头岸线5.6公里、集装箱堆场8平方公里,释放出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500万标准箱的生产能力。
洋山港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增加。
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74万标准箱,超过新加坡的2994万标准箱,首次登上全球港口第一位。到2016年,上海港凭借3713万标准箱,已连续第七年坐稳全球港口头把交椅,其中,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40%以上。
2010年至201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单位:万标准箱)
在总吞吐量连年创新高的同时,上海港国际中转与水水中转比例持续增长,国际枢纽港地位逐渐确立。
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港口研究室的数据,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稳定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总量的73%左右,分航线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及东盟国家。
2017年的1-9月,上海港内外贸集装箱也保持了较好的同步增长,外贸集装箱增长率由2016年的0.1%增至2017年的8.2%;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高达15.8%,较2015年的低谷期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水水中转比例也由2012年的42.8%增至2016年46.5%。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洋山港的支撑作用。
全自动化码头
洋山四期码头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这些增量,更在于它的“全自动化”。
上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曾实地探访过洋山港四期,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四期区域内将不再有人,完全实现自动化,不仅桥吊不需要人驾驶,可以后台操作;连人工驾驶的集装箱卡车也不再需要,直接由自动运行的AGV(自动导引车)装载运输货物。”工作人员戏称,这将成为一座“魔鬼码头”。
洋山四期鸟瞰图
四期码头上投放了数量庞大的AGV小车,这是自动化码头的水平运输工具。俯瞰整个洋山港,可以直观地看到四期工程与之前的不同:四期集装箱的放置方向垂直于海岸线,而以前是平行于海岸线的,这样的放置位置便是为了方便AGV自动装卸。
这些AGV除了无人驾驶、自动导航、路径优化、主动避障外,还支持自我故障诊断、自我电量监控等功能。通过无线通讯设备、自动调度系统和地面上敷设的61199根磁钉引导,AGV可以在繁忙的码头自如地穿梭,实现精密定位。
除了运输工具,桥吊是码头前沿生产装卸的主力军。洋山四期投产的10台桥吊都采用双小车+中转平台的设计,可以对集装箱锁钮进行全自动拆装。
洋山四期的桥吊
在海一侧的桥吊实现了自动化远程操控;在陆一侧使用的轨道吊采用了自动堆箱技术,也实现了自动化着箱。
目前,投入开港试生产的设备包括10台桥吊、40台轨道吊、50台AGV。最终洋山四期将配置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130台AGV。
除了以上设备,自动化系统是全自动码头的“灵魂”。洋山四期采用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是这个全新码头的“大脑”。
TOS系统覆盖自动化码头全部业务环节,衔接上海港的各大数据信息平台;还提供智能的生产计划模块、实时作业调度系统及自动监控调整的过程控制系统。相比其他同类系统,TOS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桥吊边装边卸作业,高效率地组织码头现场生产。
待洋山四期全面建成后,将助推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为上海港连续多年雄踞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提供坚定支撑,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建成后上海港吞吐量是全美总和
据悉,此次试运行的洋山四期共建设了7个集装箱泊位、集装箱码头岸线总长235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准箱,远期为630万标准箱,将助推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
“4000万标准箱”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九大港口的吞吐总量,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根据国务院的系统部署,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自开港以来,一直都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中坚力量。
2005年,洋山一期工程竣工并开港运营,上海港终于实现“跨江入海”。建港第一年,洋山港便交出了323.6万标准箱的成绩单,此时整个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还不到2000万标准箱。
2006年,洋山二期开港运营。2008年,洋山三期工程第二阶段竣工投产,至此整个洋山深水港拥有16个集装箱深水泊位,累计建成集装箱深水港码头岸线5.6公里、集装箱堆场8平方公里,释放出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500万标准箱的生产能力。
洋山港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增加。
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74万标准箱,超过新加坡的2994万标准箱,首次登上全球港口第一位。到2016年,上海港凭借3713万标准箱,已连续第七年坐稳全球港口头把交椅,其中,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40%以上。
2010年至201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单位:万标准箱)
在总吞吐量连年创新高的同时,上海港国际中转与水水中转比例持续增长,国际枢纽港地位逐渐确立。
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港口研究室的数据,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稳定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总量的73%左右,分航线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及东盟国家。
2017年的1-9月,上海港内外贸集装箱也保持了较好的同步增长,外贸集装箱增长率由2016年的0.1%增至2017年的8.2%;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高达15.8%,较2015年的低谷期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水水中转比例也由2012年的42.8%增至2016年46.5%。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洋山港的支撑作用。
全自动化码头
洋山四期码头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这些增量,更在于它的“全自动化”。
上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曾实地探访过洋山港四期,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四期区域内将不再有人,完全实现自动化,不仅桥吊不需要人驾驶,可以后台操作;连人工驾驶的集装箱卡车也不再需要,直接由自动运行的AGV(自动导引车)装载运输货物。”工作人员戏称,这将成为一座“魔鬼码头”。
洋山四期鸟瞰图
四期码头上投放了数量庞大的AGV小车,这是自动化码头的水平运输工具。俯瞰整个洋山港,可以直观地看到四期工程与之前的不同:四期集装箱的放置方向垂直于海岸线,而以前是平行于海岸线的,这样的放置位置便是为了方便AGV自动装卸。
这些AGV除了无人驾驶、自动导航、路径优化、主动避障外,还支持自我故障诊断、自我电量监控等功能。通过无线通讯设备、自动调度系统和地面上敷设的61199根磁钉引导,AGV可以在繁忙的码头自如地穿梭,实现精密定位。
除了运输工具,桥吊是码头前沿生产装卸的主力军。洋山四期投产的10台桥吊都采用双小车+中转平台的设计,可以对集装箱锁钮进行全自动拆装。
洋山四期的桥吊
在海一侧的桥吊实现了自动化远程操控;在陆一侧使用的轨道吊采用了自动堆箱技术,也实现了自动化着箱。
目前,投入开港试生产的设备包括10台桥吊、40台轨道吊、50台AGV。最终洋山四期将配置26台桥吊、120台轨道吊、130台AGV。
除了以上设备,自动化系统是全自动码头的“灵魂”。洋山四期采用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是这个全新码头的“大脑”。
TOS系统覆盖自动化码头全部业务环节,衔接上海港的各大数据信息平台;还提供智能的生产计划模块、实时作业调度系统及自动监控调整的过程控制系统。相比其他同类系统,TOS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桥吊边装边卸作业,高效率地组织码头现场生产。
聚焦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