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瘦身·健身·强身 | 机构改革催生大西安“追赶超越”新活力

瘦身·健身·强身 | 机构改革催生大西安“追赶超越”新活力
2018年01月26日 15:11 政府网站

机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在过去一年里,西安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机构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组织结构,提升运行效率,培育新经济动能,做好加减法,探索追赶超越发展和服务保障民生的最优路径。

2017年是大西安建设元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年里,在总体的机构限额内,采取撤一建一的方式不断挖潜,优化和调整有关机构,全市围绕保民生、促发展,新成立或调整组建相关机构30余个,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叩击着古城迈向未来的大门……

通过深化机构改革,西安市进一步理顺机构职能,加大职权下放,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新经济、新科技、金融、工业信息化等经济领域的政府宏观职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魄力和担当精神,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持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破解民生“九难”,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增加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发展的接力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关键年”的改革大幕已经开启

机构改革、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

行政区划调整、开启“三大革命”

出台权责清单

……

西安啃硬骨头

“改革大戏”接连出场

■ 在市级有关职能部门“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中,调整整合16个市级部门行政审批职责,设立行政审批机构,16个市级部门采取综合派驻形式,派员进驻市政务中心综合审批窗口

■ 做好“放开”“管好”和“依法行政”这三篇文章

■ 机构改革不仅要“身”,更要“健身”“强身”

■ 扶贫考核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全省倒数第2名跃居正数第2名

新理念催生新机遇为改革注入新动力

西安作为陕西自贸区的核心承载区,为发展门户经济,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政府管理创新、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开放创新,促进“一带一路” 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带动西部大开发,设立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自设立以来,制定了自贸区实施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了自贸区重大课题研究,有效统筹协调市级56个行业主管部门和4个功能区在自贸试验区进行改革创新,全面推动落实我市承担的127项试点任务,已有一半以上取得实效。

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推出了40余项创新举措,形成了20个创新案例,其中9个被评为全省优秀实践案例。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实施了自贸区“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向自贸试验区下放203项省级事权、100项市级事权;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了24小时通关便利,效率提升30%以上;开展投贷联动、内保外贷等金融开放创新;建设自贸区官网统计发布公共信息,开展对外宣传推介和“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保障了我市自贸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以上仅仅是我市机构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主持召开了多次市编委会、市委常委会对有关事项进行研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抢抓我市发展机遇,调整更新思路,发展新经济,服务保障民生。市长上官吉庆深研细判,带领机构编制部门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

西安市编办主任王炳南说,“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是党的十九大明确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编办的核心工作之一。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秉承服务优编精政、服务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跳出“城墙思维”,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把政治领导与机构编制业务引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机构编制工作中的方向保证作用;把强管理与重创新结合起来,在严格机构设置、规范编制使用的基础上,不断突出创新驱动,填补管理“空白区”、消除监控“盲区”、开辟服务“新区”,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民生事项倾斜,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度融合;把广调研与促改革结合起来,以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为目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推动“放管服”等改革向纵深发展。

市编办综合处处长周亚说,为优化投资服务环境、提升行政效能,我们在市级有关职能部门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调整整合16个市级部门行政审批职责,设立行政审批机构,16个市级部门采取综合派驻形式,派员进驻市政务中心综合审批窗口;在莲湖区、灞桥区、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试点工作,探索“一颗印章管审批”。推进双随机抽查监管模式,规范监管行为。坚持“权力清单瘦身,责任清单强身”,着力强化“放”的协调性、提高“管”的有效性、增强“服”的主动性,不断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权力清单“瘦身”,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先后分八批取消下放452项审批事项;向自贸区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3项。分三批清理规范了55项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行为。编制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提高全市政务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推进责任清单“强身”,在编制公布市、区县、镇(街)三级权责清单的基础上,加强对权力和责任清单的动态管理,先后调整行政职权190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挖潜创新力度,与“追赶超越”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为大西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市编办王炳南主任说。

“好”升“优” 让服务有口皆碑

以改革回应民生热点

始终是此轮大西安机构改革的初衷与目标

去年我市机构改革主要围绕新经济发展

和保障改善民生两条主线展开

2017年6月,我市对市农林委扶贫开发工作职责进行了调整,单设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为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成立以来,为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落后掉队,立即以战时状态投入工作,迅速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真帮真扶的冲刺阶段,由二季度的全省倒数第2名跃居正数第2名,5个省考区县全部进入全省前15名。

市扶贫办主任张友社说,我们充分发挥市级扶贫机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的职能作用,积极扮演好“五个角色”。一是对上当好“参谋部”,逐步建立起了“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推动脱贫攻坚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二是横向当好“统筹办”,建立完善了市级“八办两组”联席会议制度,做好统筹协调,有力地督促政策和措施落地。三是对下当好“督查室”,建立“周报告、月例会、季点评”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督导,实行常态化暗访检查,推进各级责任进一步夯实。四是对外当好“联络处”,动员建立“国企、民企、高校、医疗、社会能人”五大帮扶体系,实现“一对一帮扶”全覆盖。五是对群众当好“服务员”,用心用情用力物质帮、精神扶,帮助解决贫困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499支驻村工作队、2.4万名帮扶干部驻村扶贫,实施易地搬迁安置项目19个,落实产业扶贫项目1031个,2.4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391个省定贫困村实现户户通电、通水,2017年的答卷令人满意。

2017年12月30日,一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城市和谐之音”的12345市民热线在西安开通。伴随着话务员甜美温暖的声音,1500万西安市民又多了一个随时解决生活“疑难杂症”的“幸福港湾”。

而就在这之前,西安市除110、120、122、119、96333等紧急热线外,还有38条热线电话,提供各类咨询、举报、投诉、便民服务、救助服务。号码繁多,短号30个,固定电话8个;机构庞大、效率不高、投入不少。“部门多难找,热线多难记、占线多难打通”,如何解决群众的烦恼?

2017年6月,西安市设立市12345市民热线管理办公室,组建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12345市民热线话务平台的运行管理等工作。整合后的12345实现了一个号码服务,一个网络到底,为市民、投资者和旅游者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服务。

的确,高效服务、优质服务是一年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的追求。从“烟头革命”“厕所革命”的全面打响,到出台权责清单,提出“事不过夜马上办”“行政效能革命”,全市机关作风焕然一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为了“老黄历”,“五星级服务”“店小二”“最多跑一次”成为了新常态。

服务“好”升“优”的背后,折射出西安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执政理念的超前。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西安市先后成立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市招商服务中心、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特色小镇推进中心;整合组建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成立西安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西安市不动产信息档案管理中心、西安市不动产权籍调查中心;增设河长制工作处等。每一个部门的成立,都剑指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话题,都直击窗口单位“提质增效”的改进。

加强便民服务机构 让民生保障更无忧

一个城市的发展

必须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在服务保障民生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事关医疗卫生、教育、治污减霾、便民服务民生机构进一步调整完善。市编办综合处处长周亚说,主要从以下方面深化机构编制改革。

加强公立医院建设,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积极破解“看病难”为抓手,加强公立医院及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资源布局,成立西安市人民医院筹建处,推进市人民医院组建及人才储备工作开展;为有效满足区域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成立西安市第三医院,加大机构编制支持力度,缓解北郊地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中医药事业,成立西安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结合研究所,大力提升中医服务能力;整合市、区县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机构,加强妇女儿童保健预防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发展,按照城乡统一标准,重新核定基础教育机构编制,平衡教育编制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均等化发展;设立凤景小学、第八保育院、西安高级中学初中部等基础教育机构,合理调整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解决群众子女入托难、入学难问题;围绕支持市属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合理调整西安文理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机构编制,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完善环保机构建设,保障治污减霾。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与驻地中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高层次科研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由市政府与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建共管的形式,成立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通过资金、用地、编制、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进一步提升驻地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促进大气环境治理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与推广,有效解决我市乃至全省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在13个区县单设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办公室,进一步健全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环保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加强环境监理、监测、信息中心等机构编制,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设立市(区县)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加强城区机动车排气、排污的检查和处罚工作;设立市环境应急中心,进一步加强我市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事件处理工作;增加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机构编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网络维护以及后勤保障工作。

加强农村工作机构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按照中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有关要求,调整设立市、区县扶贫开发工作机构,成立市扶贫信息监测中心;深化农业土地制度改革,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和要求,成立西安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规范全市各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活动,完善交易网络平台建设,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便民服务机构设置,提高为民办事效率。按照中央统一不动产登记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严格按照“统一登记机构、统一登记簿册、统一登记依据、统一信息平台”的四统一要求,将分散在国土、房管、农林、水务等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能进行整合,成立西安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西安市不动产信息档案管理中心、西安市不动产权籍调查中心,加强对不动产登记的审核、测量、发证、信息咨询等工作,通过健全办理制度、完善办事流程,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实现了不动产登记的“一站式”服务。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事业发展。调整完善职业介绍、人才服务机构编制,保障人才引进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提升房产信息咨询服务能力,对市房屋产权交易中心和房产信息管理中心机构编制进行调整,促进住房保障事业发展;增加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机构人员编制,提高孤残等“三无”等弱势群众人员的救助能力;完善城乡低保、社会保险、新农合等社保机构建设,保障社会保险业务开展,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河长制”“路长制”“所长制”,启动144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持续加大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违规建设、涉水环境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去年全年削减散煤233.4万吨,拆除燃煤锅炉1847台,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1531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79.5%。强力推进“四改两拆”,改造城中村14个、老旧小区264万平方米,治理违法建设1215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20条。大力开展道路两侧绿化,见缝插绿、立体增绿,新增城市绿地571万平方米、造林绿化4.27万亩。

打通断头路、架起连心桥。不论是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还是车让人等,这一项项为民举措,顺民心、得民意,赢得了市民群众和各方的广泛点赞。

“新”加“强” 让经济插翅腾飞

新经济、硬科技、大数据

……

是大西安“关键年”的“关键词”

如同种子发芽必须要有合适的土壤

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有合适的营商环境

当市场需求和内生动力形成

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委主要领导也多次批示要抢抓我市经济发展的机遇,做好体制机制保障。市编办主任王炳南说。从我市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新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中高端工业、互联网+销售、新服务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蓄积,新经济的成长形式越来越好,但在动力方面仍然有很多不足,尤其在“独角兽”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新经济企业挖掘、培养不足。

为此,我们在对标成都、学习先进过程中,围绕体制机制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努力寻找最适合我市经济发展情况的机构设置模式。

为切实推动我市新经济产业发展,我们建立了以新经济产业发展委员会为统领,新经济产业发展局总牵头,大数据产业发展局、硬科技产业发展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局以及金融办、曲江新区等行业部门和开发区为支撑的,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的新经济产业发展管理体系,为加快发展和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核心的新经济提供坚实的机构保障。成立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完成西咸新区机构编制托管移交,认真调研提出了富阎合作园区管委会、西安高铁新城管委会的组建意见,切实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毋庸置疑,2017年,西安市营商环境长足进步,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6.65万户,是2016年的两倍,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00万户。

三星、海航、京东、吉利、开沃、华侨城、阿里巴巴、亚马逊、正威、绿地等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项目落户西安,全年签约项目总数达847个,总投资2.35万亿元,涉及世界500强企业44家、投资过百亿元项目40个,实际引进内资和利用外资均同比实现大幅增长,推动全年进出口值2300亿元,同比增长20%。

如果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路径的题中之意,那顶层配套的机构设置必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2017年,西安市成立新经济产业发展局,设立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局和市硬科技创新产业局。

西安市工信委副主任韩博说

大数据产业发展局,是我市把中央精神落到实处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市数字经济工作落到实处的顶层架构,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我委围绕我市大数据产业现状、发展思路,进一步梳理出了五个方面40条工作举措,提出在三年内达到六大创新和五项核心业绩,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落实一到五、打造千亿业”。

韩博说,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如推进重点领域,培育龙头企业,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市政局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城市交通大脑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两次签约十个协议的落实,加速产业聚集,把阿里云丝路总部培育成我市大数据产业的龙头企业。

►强化安全保障,研究设立丝路网络安全与大数据创新研究院等;

►做好顶层设计、保障重点应用,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市卫计委组织召开西安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高峰论坛,组织专家教授对我市大数据产业规划设计建言献策。

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大区总经理李瑞华说,阿里巴巴西安项目涉及了23个委办局,涉及单位数量多、两次签约的项目数也多,沟通勤,交流畅,市工信委等部门真正做到了“店小二”服务。

如果说大数据产业局是偏向软件,而硬科技产业局则体现了我们这个城市在硬件发展上的潜力和实力。这一软一硬,为西安未来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以来,我市聚力打造高新技术、先进制造、商贸物流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精心构建以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硬科技“八路军”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集群,筹备建设硬科技创新产业局,作为市科技局直属机构,专项用于硬科技工作。为积极构建政府开展系统引导、高校院所深度参与、企业具体组织实施的硬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编制发展规划、拟定扶持政策、组织产业项目、建设机构平台的专门政府服务机构,组织协调重大硬科技技术推广、技术交易活动;配合相关主管部门做好硬科技重点领域招商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全球首届硬科技大会,让西安市的颜值大幅提升,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得到业界和学界一致认可。

“机构改革不仅要‘瘦身’,更要‘健身’‘强身’。作为西部城市,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是西安市的短板。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风口,就必须要有‘追赶超越’的决心和勇气,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和实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我市正处在‘一带一路’、自贸区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2021年举办全运会等众多发展机遇叠加期。要利用好这些平台,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积极抢抓新经济发展的窗口期、机遇期,主动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经济,才能进一步提升大西安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对全省追赶超越的核心引领支撑作用。”他表示,“目前,我市新经济发展虽呈现多种业态,但发展规模不大,有些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切实推动我市新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我市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产业发展,新经济产业发展局、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局和市硬科技创新产业局全新上马,是大西安走上‘强身健体’之路最好的注脚。”

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充分体现了西安市对发展新经济的重视

彰显了西安市发展新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不到一年的时间,体制机制变革带来的政策红利也充分显现出创新决策的智慧与成效:2017年,以光电芯片、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硬科技“八路军”为突破口,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增长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80亿元、增长16%。新经济、硬科技、大数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强身健体”药方,破解了西安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西安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跨越腾飞注入了无限新动能。

“合”与“分” 让职能清晰归位

刚刚过去的一年,一个全新的部门

西安市投资合作委员会

在古都破茧而出

在市投资合作委员会官方网站上,该部门的主要职责表述为:

►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投资合作的有关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并组织实施;

►负责全市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招商项目的营销、包装、推介和宣传;

►负责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组织开展与规模性企业、集团和境内外知名机构投资战略合作;

►按照产业规划和功能布局,负责全市重大投资项目的选址调整和流转工作等。

作为市投资合作委员会主任的邢欣,经常被人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新设立的投资合作委员会与招商局有何区别?“投资委主要负责区域投资合作和招商引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用‘专业化’的团队,为外来投资企业做服务。如果说招商局偏向管理和监督,投资委则更专注于服务。”邢欣说。

记者查询西安市招商局官网信息显示,招商局与市商务局同属一班人马,两块牌子。职能中除负责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外,还包括起草法规草案、培育完善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监督进出口技术等功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商务局(招商局)依靠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支配力全面介入招商引资的具体工作,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率与公平却渐显掣肘,而投资委的存在,则可以更好地让管理归于管理,服务归于服务。

“这背后的逻辑不仅缘于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的引导,更缘于大西安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超越机构之间的职能冲突,通过合与分,让部门职能清晰归位,让治理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匹配。”市投资合作委员会主任邢欣告诉记者:“随着西安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大西安’规划建设,我市投资合作前景广阔,招商投资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较,我市对外投资合作总体水平还不高、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创新能力等亟待加强和完善。成立新的机构,赋予新的职能,正是以‘追赶超越’的加速度构建大西安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去年是西安特色小镇建设的起步之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我市遵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一批‘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特色小镇,加快形成支撑西安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新增长极”的要求,成立了特色小镇推进中心,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打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贯穿“亮点在于历史文化、热点在于硬科技、特点在于军民融合、重点在于构筑产业价值链、要点在于激发社会活力”的理念,以及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用创新破难题、让工作见成效的工作准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人为本、市场主体、集约高效的原则,坚持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的总要求,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平台,发展特色经济,发布了我市2017年第一批35个创建类特色小镇名单,计划3-5年创建期间总投资1907.13亿元。大唐西市丝绸之路文旅小镇、陆港金融创意小镇、世园婚庆文旅小镇、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硬科技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已初具规模或进展良好。目前,启动了第二批特色小镇的创建,对申报的37个特色小镇已全面完成部门联合实地查勘和审查。

该负责人特别强调,通过在全国打响西安特色小镇的品牌,吸引更多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资源汇集到西安创新创业平台,共同参与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大西安的时代潮流中。

重塑职能结构,增减更科学是西安此轮机构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

撤销市侨联联络部,增设经济联络部、文化交流部;撤销西安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在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加挂中共西安市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牌子等,无不是将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求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做好“放开”“管好”’和“依法行政”这三篇文章。

“哪些该做减法,哪些又要做加法?何处该‘隐身’,何处又要‘现身’?啥时可放手,啥时又要插手?看似对立的选项,却要有机统一起来,这正是机构改革之难,但也同时说明,改革需要雄心和决心,必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正如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主任冯涛所说,“大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魄力和担当精神当好改革派,将机构改革作为抢抓发展机遇,强化发展功能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领。”

挖潜增效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2017年以来

西安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为发挥西安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我市创新模式,以“虚拟机构、准实体化运作”(就是不新增编制机构的情况下推进工作)的方式,成立“西安市招才引智委员会”。市招才引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薛振虎说,“这标志着西安市吹响了‘人才争夺战’的冲锋号。”与此同时,我市出台“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政策,发布了23条人才新政和20项招才引智新举措,启动人才安居工程,提出“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

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主要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园)、医疗保障等方面,对西安人才新政、户籍新政、创新创业奖励扶持等人才支持政策作出专项统筹、升级管理和深度优化。包括组织制定全市招才引智规划计划,制定全市招才引智政策制度,组织实施我市“5531”计划、“百万大学生留西安5年行动计划”、“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等重大招才引智活动。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得人才者得未来。去年全年引进人才18.6万名,同比增长4.1倍,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我市还注重发挥大学生、院士、校友、科教人才、海归五支力量作用,大力推动“创业西安”行动计划。

孔雀何必东南飞?

从机构体制改革,到严肃执纪问责,从锻造“西安铁军”,到奋力“追赶超越”,如今的大西安,“五星级服务”获得了群众有口皆碑的赞叹。曾经被媒体形容为最“闷”的城市,在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进机构改革的春风下,正华丽转身为作风最“强”、创新最“活”、服务最“优”,最具吸引力和投资价值的希望之城、未来之城。

改革没有终点,探索仍在进行。

在这场勇往无前的改革浪潮中,大西安正全力以赴,凭着坚定不移的政治勇气和科学决策的发展智慧,激发新活力,培育新动能,驶向更加辽阔、充满希望的未来。

来源:西安日报

编辑:皓月、沿见丨审核:何砾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