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浪漫】今晚,来谈一场横跨千年的白色爱恋...

【浪漫】今晚,来谈一场横跨千年的白色爱恋...
2018年02月12日 21:40 央视财经

生活在北极的人们,用生命和情怀守护着这片极北的冰雪大地。在北极点,站在原地就能环游世界。

在这里,冰知道一万年的故事,雪有一百多个名字。

这里有着38亿年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头之一,被称为是地球的出生证明。

这里是世界的尽头,也是起点。

这里上演着一场横跨千年的白色爱恋...

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团队历时3年多,于2016年隆重推出8集电视纪录片《北极,北极!》。在中国首次发布北极政策白皮书之际,央视财经邀您重新走进、感知北极这个神秘的冰雪世界,一起为北极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今晚22:38,CCTV-2 央视财经频道《北极,北极!》第七集《天下留白》、第八集《穹顶守望》,最后两集连播,敬请收看!想听冰雪的音乐,想讲大地的语言,想探寻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就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一路向北。不说再见,皆为序曲……

探秘:你不知道的北极!

二月,是属于爱情的季节。何曾有幸,我们与北极谈了一场横跨千年的白色爱恋。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讲了北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了政治、经济与历史…今晚,一首属于北极的小情歌,请让我轻轻地唱给你听。

北极,210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穹顶,有半个亚洲那么大,却是世界上除了南极大陆以外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但是在这里万物有灵。中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纪录片摄制组,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进入北极圈,记录并解读这个世界的白色传奇。

关于北极,第七集《天下留白》的喻江导演给我做过一个比喻,称其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十万+”。因为原住民因纽特人有十万,“+”的是关于白雪关于极地生活的一切……因纽特人和鲸,印第安人和山脉与河流,萨米人和驯鹿……他们用生命,用数千年血脉传承的笔画描绘着属于他们和北极的今天。

    

北极,被称为这个世界正在融化的白色胎记,孕育并冰封了属于全世界的白色文化。全世界最古老的石头,被发现于格陵兰东部,有38亿年的历史。在这里,冰知道一万年的故事;雪有一百多个名字……

站在北极点,就是环游了整个世界。这里是世界的尽头,也是世界的起点。原住民的语言,雕塑,绘画,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他们身上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的世界观,这神奇而无线的白色文化,都值得分享给这个越来越缤纷的世界。

这里是这个星球的顶端,冰雪做的冠冕。在经历了征服者的目光,索取者的勾勒之后,在经过了历史和时光的洗礼之后,迎来了热爱者,探索者,守护者纷至沓来的时刻。

我们选择普通一天的不同时段,试着划过北极圈钟盘般的表面,记录那些超越时空的,这个世界最后的白色。

这里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迄今7000年历史的阿尔塔岩画,记录了早期的人类史。

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纪录片导演弗拉哈迪在,把一万多年没有什么变化的因纽特人的白色世界,第一次带到了现代文明世界的面前。

在影片里,因纽特猎人纳努克和皮毛商人的见面颇为有趣,当纳努克发现留声机能发出声音时,好奇地拿起唱片“啃”了起来。他想知道,这发出声音的家伙,品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现代文明世界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这里也有世界上最后的原住民语言。一万两千年前第四纪冰川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没有迁移到暖和的南方。他们和白色相守。所以,一些今天的人们把去往北方,当做回家。今天,北极圈近200万原住民,成为世界3.7亿原住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雅库特人热爱光线,萨米人最懂得风的语言,因纽特人把生命当成大海的一部分,印第安人是山的孩子。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和大自然一起创造的白色文化,像冰雪一般晶莹而璀璨。他们的故事,就是天地的表达。

这里是世界的尽头,也是起点。这里有许多白色。神奇的时空感造就的白色文化,值得分享给这缤纷的世界。

“鲸鱼”是因纽特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米人逐风而行,他们随着驯鹿迁徙的路线,看他们如何完成命运的迁徙。

印第安人是山的孩子,但他们今天已经不住在山上。

世界各地的探险家,都喜欢来到这里。来到世界的尽头,也来到世界的开始。

在北极,冰是有生命的,它们冰封了这个星球的故事。它们被艺术家做成乐器,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这个星球的故事。挪威冰雪艺术节的创始人,音乐家特尔杰说:我们总是以为冰可能是一些很另类的东西,它其实就是水,我们身体的大部分也是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它参与了整个地球的循环体系。

冰知道一万年的故事,在萨米作家英格里德写了一本书《雪的一百多个名字》。如何跟马匹相处,如何在野外升火,都被他写成了充满灵性的书。他把萨米人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捧在手心里。在古老的故事里,人会回到童年。

第八集《穹顶守望》的赵谦导演说,寒冷并不是北极最吸引人的特征。标志性的北极画面要首推不落的太阳和暗夜的极光。冬季的晴朗夜空,充满魔力的灿烂光影常会光顾天际。在当地语言里,它有时被称为“狐狸之火”。

北极,从来都不是与世隔绝。我们每一个人,每个生命,都参与了这一场白色传奇的书写。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北极有着自己的观念。人们心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好奇与困惑:如果一直向北,我们将会抵达哪里?在中国古代传说里,大禹治水迷而失途、一直向北,误入终北之国——那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没有鸟兽鱼虫。这是中华文明对极北之地最早的想像。

而第一位进入北极圈的中国人,则是康有为。提起康有为,一般都会想到戊戌变法。但鲜有人知道,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躲避追捕逃出北京城。在他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里,足迹遍布全球。

1908年6月22日(阴历五月二十四)半夜11时,康有为在女儿康同璧的陪同下登上了北冰洋那岌岛。夜半时分,太阳本已呈下沉之势,但忽又重升。见到这样的奇景,康老夫子写下了《携同璧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岛颠,夜半观日将下没而忽升》一诗,并在序中记下了所见奇景。

“时五月二十四日,夜半十一时,泊舟登山,十二时至顶,如日正午。顶有亭,饮三边酒,视日稍低如暮,旋即上升,实不夜也,光景奇绝。”

通过这段序言,曾赴北极考察的极地专家高登义教授相信,康有为是第一个探险北极的中国人。“康有为到北极看到的午夜太阳如正午的现象,就是极地特有的极昼现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描述出来的。”高登义表示,康有为到过的那岌岛位于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中。

诗中,康有为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仰观诸天阅劫余,壮观山海荡目眦”的句子,并在诗中怆然兴叹:“寄此怀抱何区区”。康有为周游世界当然不是旅游观光。他在《欧洲十一国游记序》中把自己比做“耐苦不死之神农”,游历世界是为了“遍尝百草”,寻找能够医治中国的“神方大药”。

2018年1月26日,《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表显示了中国对北极事务的态度和积极参与北极事务的决心。白皮书中提到,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是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

1925年,中国加入《斯瓦尔巴条约》,正式开启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

1996年,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

从1999年起,中国以“雪龙”号科考船为平台,成功进行了多次北极科学考察。

2004年,中国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建成“中国北极黄河站”。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在北极地区已成功开展了八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14个年度的黄河站站基科学考察。

几十年来,一代代来自华夏大地的科学家也对这片白色的土地展开了科学考察和研究,从最初的艰难考察到现在成规模的驻站科考,倾注了一代代极地科学家的心血。

无论是作为故乡,还是作为科学的净土,一代代人们走过这里,让积雪留存了他们的足迹,也记下了每一位到访者的故事。他们在地球的白色穹顶上,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今晚22:38

锁定CCTV2 央视财经频道

《北极,北极!》

第七集《天下留白》

第八集《穹顶守望》

揭秘“你不知道的北极”!

北极白色康有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