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春运难”也是一种特殊的年味

“春运难”也是一种特殊的年味
2018年02月26日 07:38 三亚日报
□ 耿银平

  春运开始了。晃动的列车,漫长的旅程,拥挤的车厢,难熬的夜晚,构成一幅幅春运回家图画。在浙江宁波开往亳州的承载着近2000人的列车上,困乏的返乡务工者在拥挤的车厢里,玩杂技一般的睡觉姿势,看了让人心酸:一位返乡者,将头埋在行囊上睡觉。一位老乡趴在箱子上睡觉。一位孩子骑在爸爸脖子上睡觉。这种“一程回家路,几把辛酸泪”的“春运难”,的确给公众带来了出行不便等等。可如果用多元思维来分析,“春运难”也是一种特殊的年味呢!

  为了“过年”,几乎所有在外就业创业的人们,都将回家当作不约而同的年终目标。没有任何人强制已达到了整齐划一的程度。坐火车、开汽车、坐飞机、骑摩托车、步行,临近年关的乡路上、公路上,人流如梭,甚至达到了人山人海、极度拥挤的状态。据统计,2016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超过29.1亿人次。挤的是一种团圆,赶的是一种乡愁。试问,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回家动作,能达到这种全民化的步调一致呢?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回家决心,有如此一如既往、锲而不舍呢?答案只有一个:中国。

  我们当然不希望出现“春运难”,但当它真的出现的时候,我们也不妨进行一下文化剖析和精神总结。虽然当下全球化进程汹涌澎湃,个性主义、现代主义很有市场,可是,沉淀在国人心中的那个民族情结、文化基因,却始终没有褪色,未曾有变。每个华人心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自豪感:我是中国人,汉字让我们方方正正,汉语让我们优雅玲珑,君子观念让我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尚合求同等等,所以, 每年春节才会出现轰轰烈烈的“人口大迁徙”,相当于二战时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连不少欧美国家,也加入到了“春节大合唱”中,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春节的影响力、感染力、凝聚力和渗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年每到春节,不少人都吁叹“年味变淡了”,其实所谓的年味变淡,是因为过去过年时,我们对吃有太多的奢望和期待,现在,物质化需求降低了,购买年货的积极性小了,就出现了所谓的“年味变淡”,内心深处过年的热情和期待,并没有减少,我们传播年俗,贴春联,短信拜年,走亲戚,发压岁钱,还有旅游过年等。“说年味变淡具有片面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资料显示,中国年俗文化的形成,前前后后经过了一千年左右的时间,正因为有了如此漫长的时间积淀,如此坚韧的岁月打磨,它才有了一种特殊的“味儿”——浸润到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种无形的精神惯性和价值光彩,一种别具特色的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如果因为某一方面的变淡,就大喊“年味淡了”,甚至因此否定整个厚重的年文化,这是不是一种思维肤浅和妄自菲薄呢?

  对于“春运难”,我们在倾力解决的同时,如果也能多一些善意、理性的剖析和理解,此举不但纾解了“春运焦虑”,也深度弘扬了年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春运过年年俗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