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高负荷工作 创造出“山西速度”

高负荷工作 创造出“山西速度”
2018年05月13日 01:17 山西晚报
原标题:高负荷工作 创造出“山西速度”


当时我省援建的一排排漂亮的过渡安置房。(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汶川地震发生后,15天,我省安装完成7769套援川过渡安置房,提前10天超额完成第一期7500套的任务;50天,我省累计完成37250套、93个片区的过渡安置房,70多万平方米,提前27天圆满完成了援建任务。
  十年后,过渡安置房援建常务副总指挥李锦生仍在密切地关注着灾区的发展建设,看到都江堰、茂县新农村的变化,他心里充满着满足感。

  主动出击 解决各种难题

  “如今,都江堰、茂县那些极具地域感和乡土气息的农家宅院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从废墟到家园重建,从危房到特色农宅,作为一名见证者,我倍感荣幸。”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锦生,是当年汶川震后过渡安置房援建的常务副总指挥,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5月22日,李锦生接到援川通知后,立即投入前期准备工作,在出发前的两天时间里,他们进行了建设技术标准的准备工作、确认援川人员就位等,为援川建设速度做足准备。
  援建初期,大部分人还在现场救援,这时,来自我省11个市的上万名援建人员已经开始主动出击,寻找建设用地、搭建板房、生产材料,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施工难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也激发出一些好点子。”李锦生说,根据材料到场情况,确定施工顺序,有时也会出现先建板房,随后进行基础建设。也正是因为这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我省利用50天时间,完成93个片区、37250套过渡安置房建设,让灾民们及时入住新房。

  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是工作常态

  早上6点左右起床,时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成为李锦生的工作常态。“白天的精力全部用于建设,工作结束后,各地市负责人才会回到指挥部开协调会。”李锦生说,那段时间每天的电话铃声不断,需要沟通场地,协调建设材料等等,一天得用两块电池。
  “常务副总指挥李锦生是一位和蔼的领导,他的工作激情、敬业精神,至今都让我很佩服。”四川省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村镇建设处处长吴本虹告诉记者,当时,按照成都市政府统一部署,他成为指挥部与当地政府之间沟通的协调员。过渡安置房的选址异常困难,有的是农田,有的是废墟,在这里盖板房,还要建设配套设施和路网,他带领大伙一干就是几个通宵。
  每天高负荷的工作,让只喝菜粥、吃菜泥的李锦生更加消瘦。“一次和朋友聊天才得知,他来都江堰时,刚刚查出糖尿病,体重从160斤突然降至120斤。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的他,克服高温天气,坚守在施工最前线。”吴本虹说,也正是这种精神,鼓舞、激励着所有的参建人员,才创造出“山西速度”。
  援建期间还涌现出很多先进事迹,李锦生说:“时值六一儿童节,临汾市在承担援建1000套过渡安置房艰巨任务的情况下,前往都江堰市蒲阳镇金凤小学,为灾区的孩子们赠送了笔记本、铅笔、钢笔等节日礼物,并现场捐助现金10000元。”

  灾后重建的好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一晃十年,我省参与援建的都江堰、茂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的日子富足起来。
  “我省的援建工作主要是两个阶段,都江堰市的临时过渡安置房建设和茂县的灾后重建。”李锦生说,在支援茂县的乡村再建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没有倒塌的房屋进行鉴定,以确认是加固还是拆除,这项工作危险性极大,但都顺利完成。无论是哪种建设,我们都积极引导村民们保护乡村文化的建设理念。
  李锦生告诉记者,科学的建设理念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实践,茂县羌乡古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也成为当下原生态乡村旅游文化的目的地。
  吴本虹说,2014年,李锦生再次回到都江堰,参观灾后重建的新农村,并就乡村规划建设、城乡统筹等进行深入探讨。
  “都江堰、茂县都是我援建过的地方,对那里的土地、人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灾后重建,这里涌现出不少乡村建设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李锦生说。

本报记者 李晶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