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爸爸几点回家?妈妈忙什么?小学生的回答让徐帆冯仑叹息

爸爸几点回家?妈妈忙什么?小学生的回答让徐帆冯仑叹息
2018年06月03日 09:37 南方人物周刊公众号
原标题:爸爸几点回家?妈妈忙什么?小学生的回答让徐帆冯仑叹息

在浙江卫视上周日播出的《同一堂课》的第一期里,作家张大春教小学生作诗,主持人孟非引导孩子们创作说唱和民谣,这些特殊的“作文课”让网友们羡慕不已。

第二期节目即将在6月3日晚21:10播出,代课老师是徐帆和冯仑。

《同一堂课》是由南方周末旗下的南瓜视业、《中国好声音》的灿星制作、国内一线平台浙江卫视三强联手打造的文化教育公开课。

在《同一堂课》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课老师徐帆一直在哭。

是什么让她落泪?

 

第二期《同一堂课》告诉你答案。

这次的两所小学,是“山”与“海”的组合。

贵州遵义位于山青水秀的山区,节目组来到一所村小,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枫香镇纸房小学。

台湾新北是一座面朝大海的城市,东边是太平洋,北面是东海,二者以鼻头角为界。节目组来到的,正是鼻头小学。

在这样屏保似的景色中,这期展开的却是最熟悉、又最尴尬的关系:父母和孩子。

来到山区的是演员徐帆,最初听说《同一堂课》这个节目,她想也没想,就答应参加了。徐帆出身在文艺世家,父母都是戏曲演员。从小耳濡目染,徐帆后来也立志做一名演员,不到30岁就拿到了中国戏剧的最高奖——梅花奖,得奖者包括李雪健、宋丹丹、濮存昕、何冰,个个都是厉害演员。

 

徐帆的父母深知当演员的辛苦,最初反对女儿学戏,如今看来,他们的种种担心是多余的。

徐帆选择的课文,也描述了类似的心态。那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文中,朱自清回忆自己年轻时候眼中的父亲——说话不太漂亮,暗笑父亲的迂。朱自清觉得,当时的自己简直“太聪明了”。

 

如今,徐帆很能体会父母当年的心思:“一边怕孩子受苦,一边又希望她们能够经历些挫折,是件很矛盾的事。”

《背影》读起来,也有了特殊的况味。

《背影》堪称网红课文,文中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成为流行语,父亲翻越铁道攀爬月台的行为也受到新的解读。课堂上,徐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爬月台的感觉。

徐帆到现在也不好意思跟妈妈说“我爱你”。羞于表达,是很多中国家庭关系的共通点。

徐帆给自己设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跟自己的父母更贴近一点:“我也不知道,就这么一点点能不能做得到。”

来到海边的是学者冯仑,他对于母亲的回忆是很温暖的:“夏天睡午觉,醒来后,母亲会在床边放两颗糖果,或者一个苹果。”

那么,自己睡觉时,母亲在忙些什么?冯仑选的课文,是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

胡适写的是自己的超级母亲。胡适幼年丧父,母亲23岁开始守寡,独自把三个儿子养大。这位母亲面对的家庭有很多难题:大儿子吸鸦片、赌博、拿家里的东西去典当,二儿子远在上海打工,无法帮衬家事;儿媳一个无能一个气量窄,她们生气时就打自己的孩子出气。

 

在这样的家庭里,母亲给了胡适终身难忘的良好教育,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位留美学生、北大教授,也是后来的文学家、大学者。她是怎么做到的?

 

八九十年前的朱自清和胡适,都显得“后知后觉”,他们直到中年,才觉察出父母的不易。现在的孩子呢?

在纸房小学,徐帆问孩子们“爸爸每天几点回家”,答案大多是“不知道”。

在鼻头小学,冯仑发给孩子们一张时刻表,让他们尽可能填上自己妈妈的信息,很多孩子的答案,也是“不知道”。

 

这些不知道”的背后,是生活的艰辛。

纸房村的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鼻头小学,也有孩子从小跟祖父母相依为命。

 

徐帆的心愿能达成么?冯仑又如何让孩子们感知父母的辛劳?

更重要的是表达:你对父母说过“我爱你”吗?给过他们“爱的抱抱”吗?

让徐老师和冯老师教教你吧。

6月3日晚21:10,浙江卫视《同一堂课》,

搬上小板凳,一起来听不一样的语文课吧。

徐帆冯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