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潍坊高密80后营松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潍坊高密80后营松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8年06月12日 22:08 潍坊大众网
原标题:潍坊高密80后营松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6月4日,我市34岁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营松江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成功捐献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休息一天后,他在妻子张晓丽的陪同下,于6月6日从济南返回高密,成为我市第四例、潍坊市第48例、山东省第64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记者了解到,营松江也是我市首例80后非医疗系统职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3年前,多取了10毫升存入中华骨髓库

  2005年,21岁的营松江在北京学习。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当地组织的爱心献血,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献血。献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中华骨髓库以及骨髓捐献情况。身为学生的营松江当时便决定把自己的血样存入中华骨髓库。他告诉记者:“征得我本人同意后,护士便在我献血过程中多取了10毫升,作为血样放入骨髓库,以便日后帮患者配型。当时我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考虑到以后我可能还会更换电话号码,便在备用电话里留下了我父亲的手机号,他这个号码是不会换的。”

  据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血液病患者达400万人之多。对这些患者来说,俗称骨髓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而非亲缘人群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到四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只有百分之一的患者能从海量的志愿者当中找到重生希望。同样,中华骨髓库里每多一位志愿捐献者的血样,白血病患者重生的希望就会增大一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把血样存入中华骨髓库这件事,营松江也逐渐淡忘了。经过大学四年深造,营松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电商设计师。成家立业后,他有了相亲相爱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营松江告诉记者:“现在,女儿5岁,儿子2岁,两个孩子很可爱,日子过得平淡却很幸福。”

  2018年1月10日,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位19岁小伙子被苏州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急性淋巴B细胞血液病,治愈的惟一希望是骨髓移植。幸运的是,该小伙子的骨髓与我市营松江的骨髓样本初配成功。

  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正悄然迎接着一场生命的爱心接力。

  春节前,父亲意外接到骨髓初配成功的消息

  春节前夕,营松江的爸爸营在军接到中华骨髓库电话:营松江的骨髓和一名19岁患者骨髓初配成功,现在想征求一下营松江本人的意见,是否同意进行下一步的高配筛查以及高配成功后的骨髓捐献,如果本人不同意,骨髓捐献随时可以终止。营在军接到这个电话后,觉得这是件大事,必须得告知儿子并由儿子自己决定。通达事理的营在军没有半点犹豫,第一时间便把该消息告诉了儿子。

  得知儿子同意捐献,营在军非常郑重地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儿子,你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但你既然选择了做这件事情,就绝不能反悔,不能退缩,否则无异于害了别人。你妈妈的工作我来做,你媳妇要是有顾虑,你一定要做通她的工作,征得她的同意。”

  按照中华骨髓库的安排,春节之后,营松江就要进行骨髓高配及体检工作。在深入了解了骨髓捐献医学原理和捐献意义后,营松江的妈妈和妻子也打消了顾虑,全力支持营松江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个人的爱心之举演变成一家人共同参与的爱心行动。

  为保证苏州大学附属医院19岁受捐者能顺利进行骨髓移植。春节过后,山东红十字会与高密红十字会合力展开一场生命与爱的驰援。

  2月底,营松江在我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妇幼保健院进行了血液取样,取出的血样即刻被送往山东省红十字会。3月20日,从山东省红十字会传来消息,经高分辨检测及患者主管医生对高分辨结果的分析确认,可安排捐受双方进行捐献移植前准备工作。

  随即,营松江到人民医院体检,体检报告发往山东省红十字会。等到3月底最终确认营松江身体健康无恙,适合进行骨髓捐献。而远在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受捐者也进入移植前的医学准备阶段,以尽快适应移植手术。

  190毫升“生命火种”再造新生,患者父母鸿雁传书

  将一双年幼的儿女托付给父母,把一切安排妥当后,5月30日,营松江在妻子和我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乘坐火车赶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营松江告诉记者:“从31号开始,每天上午下午各注射一次细胞动员针,注射后,感觉头疼、亢奋,总觉得后背有什么东西往外生长。特别是夜里,亢奋得难以入睡。连续注射四天,每天都抽血查看白细胞生长情况。到了第四天,医院专家告诉我,白细胞快达到最好状态了。第五天也就是6月4日,早晨6:00,医生就给我肌肉注射了两次细胞动员针,8点抽血检测,觉得适合采集了。9:30,便开始了造血干细胞的体外采集。”

  从上午9:30持续到下午1:00,造血干细胞采集持续了3个半小时。营松江始终保持一个姿势平躺在床上,两个胳膊插着针管,血液从他的左胳膊流出,流进造血干细胞离心机,需要的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出,血液又从右胳膊回流到体内。

  采集当天,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和两位护士也专程赶到捐献现场,静静守候这些“生命火种”的采集。此刻,远在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受捐者早已进入隔离舱,等候“生命火种”的到来。

  营松江告诉记者:“患者体重62公斤,本来计划我得捐献两天,每天一次。在现场的苏州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看到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混悬夜,觉得质量非常好,经过检测,决定一次取出的这190毫升就可以了,所以采集当天就结束了。”

  捐献结束后,山东省红十字会向营松江颁发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随后,这190毫升“生命火种”以最快的速度被带到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并转移到受捐者体内。

  让营松江意想不到的是,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还带来一封患者父母的亲笔信,并现场读给营松江。从这封信里,营松江了解到:他和患者的骨髓配型吻合度达到十个点,这么高的吻合度即使在直系亲属间也是很难达到的。患者父母因为深受骨髓捐献法规所限,不能具名更不能当面道谢,只能从心底无限感恩营松江给孩子第二次生命。

  听到这些,营松江眼角流泪了,他庆幸13年前的一次随心之举,竟能为别人带来生命的重生,更为一个家庭带来新生。

  捐献过去三天后,营松江身体便没有了任何不适感。他告诉记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他只是做了他该做的。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意识到骨髓捐献的意义所在,并呼吁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项志愿捐献活动中来。

  采访后记:

  和营松江一样,当笔者听到营松江描述患者父母的一封来信时竟也哽咽流泪了。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营松江用无私的爱带给那位未曾谋面的小伙子第二次生命,而患者父母虽无限感恩营松江却因不能当面道谢而深感遗憾,他们便用了一种最传统的方式,字字饱蘸深情,鸿雁传书感谢恩人。

  还是那句话,这世上“雪中送炭”更要温暖于“锦上添花”,愿我们都能做那个“被需要”的人,用自己的爱随时温暖另一个人、另一颗心,让世界更加温暖美丽。

  相关链接: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英文缩写CMDP。她的前身是1992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的“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2001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重新启动建设资料库的工作。同年12月,中央编办批准成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规范开展志愿捐献者的宣传、组织、动员,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为患者检索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及移植相关服务等。

  截至2018年5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2506600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总计7361例(其中涉外捐献297例)。患者申请查询人数总计71181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