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梁祝》首演60周年,小提琴协奏曲《缄默诗篇》要与它对话

《梁祝》首演60周年,小提琴协奏曲《缄默诗篇》要与它对话
2019年01月03日 11:09 澎湃新闻
原标题:《梁祝》首演60周年,小提琴协奏曲《缄默诗篇》要与它对话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时年19岁的俞丽拿担任独奏,成了第一位在舞台上拉响《梁祝》的演奏者,从此家喻户晓。 
60年来,无数小提琴家接过《梁祝》的接力棒,让富有中国韵味的琴声传遍世界,作为俞丽拿的爱徒,王之炅演奏此曲更是不下200次。
1月6日在上海音乐厅,“星期广播音乐会”就特别邀请到王之炅,携手廖国敏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将以“对话梁祝”的形式纪念《梁祝》首演60周年。
与《梁祝》对话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旅美作曲家刘敦南1997年为芭蕾舞剧《梁祝》创作的管弦乐组曲,以及青年作曲家沈叶为王之炅度身定作的新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缄默诗篇”》。
“我很小开始学琴,还没听过《梁祝》录音,就有很多人逗我拉《梁祝》,这是我对《梁祝》的最初印象。”王之炅回忆。
出生于上海的王之炅自上音附小就跟随俞丽拿学习。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开幕,15岁的王之炅迎受邀演奏《梁祝》,这也是她的《梁祝》舞台首秀。
俞丽拿为王之炅详解“梁祝”的故事,耐心指导每一个乐句,“我的老师首演了《梁祝》,很多人觉得你理所当然会演奏,但学这个曲子需要过程,何况这是很难的作品,我虽然演了很多遍,但还在不断学习,每次都会有新体会。”
王之炅认为,对年纪大的听众来说,《梁祝》是怀旧之作,是他们那代人的“流行音乐”,对娱乐方式更丰富的年轻人来说,《梁祝》也很容易接受,“年轻人如果不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可以从《梁祝》入门。这是全球化的题材,没有东西文化的界限。它的音乐呈现方式很有东方色彩,对外国人来说也很有意思。”
音乐会当天,除了《梁祝》,王之炅还将特别演奏沈叶的《缄默诗篇》,与《梁祝》对话。
早在今年3月,沈叶就表示要和王之炅做一次全新尝试,为这个时代留下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它和《梁祝》一样是真挚动人的、有亲和力的,同时还具有这个时代的气质与脉搏。
《缄默诗篇》应运而生。这首两个乐章的小提琴协奏曲志在刻画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当人面临巨大的挑战、困境和痛苦时,丰富的心理变化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缄默是无言的、无声的内心活动,诗篇意指对人和生命的赞颂。
从构思到创作,王之炅始终参与其间,并以最直接的演奏,为沈叶提供技术支持和细节支持,“他没和我讲故事,我们就是从乐谱开始看,不明白的地方我会问,但不会问得很具体,比如你这里要表现什么。”王之炅说。
和《梁祝》一样,《缄默诗篇》也吸取了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比如京剧里的锣鼓,再用交响性的手法,将之转化为现代人更容易有共鸣的新语言。
“传统音乐元素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每天饮用的水,它流在我们的血液里,但是,你一定要用转化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因为传统音乐语汇都有经典的范式,就像宝石,你无法割碎了贴在身上,就说自己运用了传统音乐元素,这是没有效果的表现。我们要把它转化为现代人有共鸣的新语言,要和现代人的心灵合拍。”沈叶解释。
在王之炅看来,《缄默诗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探讨了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的关系,不是硬碰硬,而是一咏三叹,“沈叶的配器在某些地方会很重,但他会注意让乐队不盖住我。我一直强调,独奏一定要赢,从古至今的协奏曲里独奏是一定要赢的。”
在指挥家杨洋、日本东京爱乐乐团的合作下,王之炅2018年8月于东京完成了《梁祝》和《缄默诗篇》的录制,专辑取名《小提琴协奏曲》,2019年2月将由德国Accentus唱片发行。
王之炅记得,这张专辑只用了一天,不到7个小时就完成了录制,“东京爱乐演过《梁祝》,因为我有自己的要求,我向他们提了一些建议。《缄默诗篇》没演过,但他们应对新作品很有经验,乐手的准备也非常充分,所以录音时没有浪费一分钟,很顺利。”
继2014年《道》(Dō)、2018年《西贝柳斯与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之后,《小提琴协奏曲》是王之炅全球发行的第三张专辑。
相比产量,王之炅显然更看重质量,因为隔几年录一张,才能看到自己的思考和变化,“如果录出来的东西有瑕疵,我没办法与它共存。它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就会难受一辈子,这是败笔啊,我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梁祝王之炅沈叶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