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稀奇!云南七彩木耳,要来了!

稀奇!云南七彩木耳,要来了!
2021年03月25日 20:34 都市时报

  原标题:稀奇!云南七彩木耳,要来了!

  木耳因其营养独特,烹饪简单,

  口感清爽鲜脆

  被誉为"素中之荤"

  大家餐桌上常的食物

  但是,你见过七彩的木耳吗?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许建初和他的团队,遍访红河州阿姆山自然保护区,将原始山林中的木耳进行科学选育,或许将来,木耳不再是黑木耳,咱们也有机会见到颜值与营养并重的"七彩木耳"。

  七彩木耳↓

  太神奇了吧!

  有没有?

  七彩云南神秘的哀牢山南段,正是25.8万亩的阿姆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这里森林繁茂、溪谷纵横、万物共生,是哈尼人祖祖辈辈守护的神山。

  阿姆山除了分布着数量繁多的珍稀动植物外,还生长着上百种食用野生菌品种,每到雨水丰沛的季节,森林里就会迎来一场狂欢的盛宴。

  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红河谷独特的生态农业系统,特别适合木耳的林菌互作与集约化种植。

  黑木耳生长适宜温度为20至25摄氏度。而红河县海拔1200至1800米的中山地带,满足这个温度的天数,全年将近有300天,加之昼夜温差大,干湿交替,十分有利于木耳的生长。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许建初:“我们的菌种厂是在低海拔、靠近县城,但是我们发菇、出菇棚都是在高海拔,哈尼梯田那边,木耳的质量第一个要光照充足,哈尼梯田那边山上的光照非常好,第二个它要一定的干湿交替,所以我们的木耳光泽也特别好,同时我们用水特别讲究,所以我们的山泉保证了高品质,我们能做到有机木耳。”

  近年来,当地政府、企业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合作开展了阿姆山野生食用菌资源普查,寻找七彩木耳种植资源,筛选高产菌株,开展杂交育种,完善木耳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林下食用菌生态养殖,见所未见的七彩木耳正是从此诞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许建初:“发现了几个木耳的新种,而且它颜色也不一样,它菌株之间颜色深浅也不一样,都是自然中的颜色,只不过通过我们科学家的选择把颜色加强了加深了,所以我们有白色的、有琥珀色的、还有紫色的,今后颜色慢慢把它丰富了,七彩云南我们有七彩木耳。”

  在满足了大众化、特色化的同时,作为供大众食用的野生菌,还得讲求营养。研究分析发现,驯化后的白玉木耳,可谓是天然的蛋白质原料。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许建初:“木耳里面我们找一些蛋白质含量特别高的,现在木耳的蛋白质含量我们能做到15%左右,这个含量是非常高的,也就是我们吃下去能不能代替蛋白粉。”

  来自南非的植物学家皮特.莫蒂姆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在许建初团队里,皮特.莫蒂姆的工作主要是找寻和采集野生菌种,并进行人工驯化和种植的研究。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Peter Mortimer:“我们在野外采样主要是在高海拔的森林,从丽江的高海拔一直到保山,一路往下一直到西双版纳的低海拔地区,我们都采集野生菌的样本。”

  原生态的野生菌种进入科学家的实验室后,会经历怎样的蜕变呢?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Peter Mortimer:“通过分离菌种的实验把它们进行重培养,然后我们通过测序的方式对它们进行鉴定,当我们获取野生菌的菌种之后,我们鉴定它是能吃的蘑菇或者是有毒的蘑菇,如果是能吃的蘑菇我们就对它进行进一步的驯化,然后去调查它的生态价值与可食用价值,把它们推广到市场。”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特聘研究员 许建初:“一个小管子就是我们一个菌种,所以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所以叫野生食用菌的基因库。要开始工作了,我们把一些培养的菌种拿到这儿,这是一个过渡的,温度高一点,低温不是冷冻库,低温库。”

  除了木耳外,另外一个广为大众熟知的野生菌也是许建初团队驯化培育的重点:野生小香菇。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许建初:“因为野生的量太小了,如果把野生的香菇风味带到现代化城市,必须解决量化的问题,所以我们科学家在(解决)量化,怎么样把规模从一倍要翻到十倍的水平,只有通过人工种植。”

  在位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温室内,数百个菌棒已经零零星星地可见培育的成果。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特聘研究员 许建初:“把木屑变成菌棒,菌棒进行消毒。消毒以后接种,接种以后浇上水,就长出这样的菇了,一个月基本上能出菇了。”

  目前,红河当地一家农业公司已引进现代食用菌智能生产线,组织阿姆山周边村民,在山清水秀的文化遗产地易地集中、采用液体发酵罐培育菌种,仿生种植有香菇、木耳、灵芝等多种野生食用菌,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在开发、培育新品种的同时,政府和企业还加大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发展林下经济;并基于食药同源的民间传统,开展"菌菇康养"工程。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许建初:“乡村振兴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振兴,现代农业的产业我们进不了边远的山区的,因为那边离市场远,只有把当地特色的野生菌家化后,把适合当地种植的菌种找出来,才能走向一个产业振兴之路,所以我认为食用菌的种植是一个很好的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之路。”

  

  审核:祝小涵

中科院昆明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