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但几千年人治思想的统治,让百姓觉得,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直到最近三十年,依法治国才逐渐为立法者、执法者所接受,并在这样的思路下立法、修法,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普通民众也逐渐认识到,依法治国的理念事关每个百姓的自身利益,再不能只是红头文件上的一个口号。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中国走向法治的过程。这样的转变中,有怎样的变与不变?普通百姓又在其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法治建设,远没有想象中的遥不可及;关于法律,我们能说的、能做的,其实有很多。

法治圆桌观点交峰

法官说 律师说 学者说

法官说

犯罪不意味要剥夺人格尊严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法院法官 詹红荔

法治关键字: 中立 尊严 公正

一个人犯罪,只是在某个阶段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并不意味着他的人格尊严就要被剥夺。以前法官采取传统的“纠问式”审案方式,很难保持中立。1996年转为控辩式,控辩双方的地位平等,法官也不再扮演控方的角色,而回归到了中立的位置上。

律师说

举证采信度提高 期待与公诉方更平等

刑事辩护律师 张平

法制关键字: 举证 采信 权利

以前律师举证的分量很轻,很多情况是律师取证,法院都不考虑。近年来经法庭质证后,如果是真实可信的,都能够采信。只是在理想状况下,诉讼参与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检察机关认为律师事务所是民间机构,自己则是代表国家,律师在其中地位很低。

学者说

加大对私权利的保护

法学家 江平

法制关键字: 法治 私权 公权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公是一切,私的东西都是可耻的,但是一个国家没有私的权利保障能兴旺吗?一个国家不承认私人才能,这个国家能够有一个真正富裕、强大的政治基础吗?我们改革开放懂得了这个道理,要想国家强大必须私人财产要丰富、私人利益要保障。

丁学良:公民法律意识持续增长可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在西方,看一个国家是否是现代国家,不仅要看这个国家是不是有常备军队,有完整的行政系统、公务员队伍,或是广阔的边界,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公民权利和意识是不是在同步发展。每个公民今天所作出的努力,付出的代价,都是为了你生活的品质和环境越来越好,就是这样的努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 要点一

公民意识一方面强调的是公民权益——任何人都不能通过法律之外的程序剥夺属于你的权益。第二,作为国家的公民,你对你这个国家有责任和义务。二者是一个等号的两边,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只强调一边的内容。

• 要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百姓的法律意识持续增长,这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事情,会与社会发展、改革形成良性互动。而现实法律体系的架构和执行落实方面,又赶不上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进步的速度,因此形成一个巨大的不平衡。

• 要点三

对于公民而言,也需要在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在法律的大架构之下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每个公民所做的越多,最后整体的大环境也就越好。一个好的社会,是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愿意付出成本,愿意付出代价而得来的。

大家都在说

留言板

登录名: 密码: 注册
已有--条评论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