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伟:忽隐忽现的新冷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3日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美国又陷入了攻击中国的政治周期:从贸易、食品安全、汇率,到军事威胁论、反导系统、苏丹问题等。两天前,美商务部宣布了对华高科技出口的更严格的限制标准,美国国会对中国投资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也表现出无法理解的恐惧。与此前美国选举的“中国综合征”不同,美国全面“围攻”中国也或许包含了重新挑起针对中俄等国的“意识形态之战”。

  在月初召开的八国峰会前,美国计划在东欧部署具有冷战色彩的反导系统惹怒了俄罗斯,尽管普京提出以阿塞拜疆替代波兰和捷克,但美国拒绝了这一建议,普京可能导致新“冷战”的威胁并不能改变美国,或许,美国人的目的就是发动“新的冷战”。

  显然,俄罗斯并非唯一的目标。6月6日,日本和澳大利亚举行了首次“2+2”(外长+国防部长)会议,尽管澳大利亚辩解他们的军事合作不针对中国,但这不会改变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美日澳打造的“亚洲北约”正在逼近中国。同一天,布什在捷克发表演讲将矛头对准“缺乏民主”的俄罗斯。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几乎倾巢而出: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参与了“民主合唱”。随后,澳大利亚总理也罕见地与达赖喇嘛会面,此前,为维护与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关系,澳大利亚向来在几乎所有涉及重大立场的问题上都保持着中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问题突然成为整个西方针对中俄谈论最多的内容不能不令人警惕。冷战结束后,胜利的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对世界未来秩序的忧虑,与持“历史终结论”的社会学者不同,大部分美国的政治学者都悲观地猜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大国的悲剧”以及“文明冲突”就是最为著名的两个结论,前者令美国对中俄的崛起更加警惕,而后者则显著地发生在西方世界与一些极端恐怖分子之间。

  在后冷战时代,关于世界单极化还是多极化的争论从未停止,直到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克林顿选用了一个超越“冷战”观的“全球化”来概括人类所面临的新时代,希望美国利用其独特领先优势主导并受益于更平和的全球化,以维持独霸地位。但“全球化”也强化了欧盟作为独立经济体与美国的竞争关系,911后,布什推行的单边主义强硬路线进一步导致了美国和欧洲的疏离,作为政治体的西方似乎消失了。直到法、德等国老领导人下台后,美欧关系得到弥合,中俄崛起对西方国家利益的挑战令“西方”重现,而在亚洲,尽管谈论最多的是中印竞争,但是,被忽略的日本实际上正在借助美国对中国的担忧而寻求军事上的再次崛起。

  在过去几年,中俄的崛起令美国开始担忧,尽管已经在中亚、东欧以及太平洋地区进行了军事战略性布防,但是,能够直接团结西方国家孤立中俄的唯一方法,就是挑起价值观的对抗。显然,在明年俄罗斯大选以及中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之际,西方开始针对中俄的“批判”有其用意。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在复杂和不均衡的环境中保持经济稳定与安全的同时,发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如何协调并公平地实现被政府承认的各种群体的利益,需要更多的社会主义民主方式实现,建设服务型的廉洁、高效的政府,更需要制度上的民主创新。西方的鼓噪不会也不能干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的推进,如果这一进程因受西方影响而减慢,反而可能掉入美国试图发动的“新冷战”陷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