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结海:李安的难题 你我的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08:31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李安说:“我们的文化比较不留东西……在国内,可能找十年前的东西都找不到了。”为何如此?中国人普遍患有比较严重的“文化自卑症”,总觉得越新、越洋的东西越好,总是有一种“火烧阿房宫情结”。 

  李安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出乎意料地表示,《色·戒》拍摄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竟然是置景。李安说:“我们的文化比较不留东西,我找一个国民党办公室的办公桌找不到,找一个杯子也找不到。我在加拿大做美国1963年的戏,要什么都能找出来。在国内,可能找十年前的东西都找不到了。”

  中国人、中国文化为什么这么不爱留东西呢?我试图来分析一下李安的这个难题。

  第一,中国人普遍患有比较严重的“文化自卑症”,总觉得越新、越洋的东西越好。李安的采访我是在去山西平遥古城的路上看的,车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平遥县政府曾打算在古城墙上挖开几个大口子,以便能把新旧县城连接起来。后来多亏了有关专家的阻拦,这才保全了这个中国仅存的完整古代县级城墙。

  第二,最新的考古证实,著名的阿房宫其实根本就没有建造起来,火烧阿房宫也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传说。不过,“火烧阿房宫情结”却是许多中国人都有的。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之后,新的统治者恨不得要把前任的所有痕迹消灭殆尽。中国的老百姓买了

二手房,哪怕原有的
装修
还能用也一定要拆了重新装修,正是这种“火烧阿房宫情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体现。

  第三,中国在多少多少年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相信类似的说法大家一定也听说过。中国也许曾经确实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是我怀疑,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世界上最富裕的老百姓(我的这个推断不知道是否能有读者朋友帮我证实或者证伪?)。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怀疑始于我在法国的一次采访。我当时采访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厨师,他向我介绍法国以前的房子和现代的房子的最大区别。他说,法国人以前盖房子的目标是传给子孙后代几百年,现在的目标是满足国家标准的最低要求。他指了指旁边的一栋新建的住宅大楼说,“它的寿命最多一百年。”

  要建能传几百年的房子,房子当然要满足一定的技术要求,而最基本的要求却是人——建房人首先必须足够富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能看到成规模的古代民居群的地方多是一些当时的经济发达地区。

  第四,欧洲人普遍存在一种“喜新却更加爱旧”的审美偏好。比如,欧洲人对“漂亮”房子的概念和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法国人出示了一张现代型的住宅照片,这样的房子在上海价格高不可攀,下面许多人看了都说“哇,好漂亮的房子。”没想到这位法国朋友忍不住向大家解释,这个房子不但不漂亮,相反很丑陋。

  如果说中国人眼中的漂亮房子是法国人眼中的丑陋房子大家觉得难以理解,可能更加难以理解的是,在英国还有许多人(包括前甲壳虫成员保罗)居住在茅草房里。也许有人要问:欧洲的老房子是不是外表看起来不怎么样,里面住着还是相当舒服的?

  我在欧洲的七八个国家住过不同类型的房子和旅馆,我的回答是:刚刚相反,老房子看着漂亮、住着不舒服。欧洲对老房子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外观和结构的不变性,内部装修可以任意。比如,我在罗马就住过一套内部装修极其现代的老式住房,但是依然感觉不舒适。原因是老房子的窗户都太小、采光不好;加上老城区的街道异常狭窄,见到阳光的时间很短。

  我在山西旅游期间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那些和当地自然环境极其吻合、又极具风格的民居,只可惜它们正在被大规模地摧毁。不过我相信,随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国人的自信心不断增强,总有一天,这些房子还会“新”出现。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