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敬伟:高校无情拒贫的现实隐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09:12 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张敬伟 9月2日晚上,大一新生小桃拿着贫困证明和录取通知书站在四川师大东区的校门口,不断有车从她面前呼啸而过,这让从未来过成都的她有些找不着方向。小桃来自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父母相继去世后,靠着当地政府、亲戚资助勉强上完高中的她考上了大学,一心想着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的她带着亲戚东拼西凑的几千块来学校报到,没想到,得到的答复却是未交学费就不能报到,也无法申请助学贷款。(9月5日《华西都市报》) 小桃的遭遇成为今秋贫困生入学尴尬的一个标本,其隐喻的现实困窘让人沉思。早在7月13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就向贫困生郑重承诺“每个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家长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必为家庭经济困难烦恼和忧愁,只要准备必要的路费到学校报到,学校就会解决包括生活费和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显然,这家将小桃拒之于校门外的高校不仅丧失了政策的执行力,还缺乏最基本的人情味。 值得深思的是,在全国各高校开学之际,教育部又明文规定,各高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资助。然而遗憾的是,拒绝小桃的学校属于公办民助学院,并不属于“绿色通道”的范畴,这种政策的瑕疵也使一些民办高校堂而皇之地将“绿色通道”善政异化为拒绝贫困生的无情“红灯”,使得“绿色通道”的善政无法惠及所有入学新生。 有感于此,笔者以为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还任重道远,仅仅依靠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承诺性口惠是无法解决贫困生入学难题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固然可以在形式上区隔公办和民办,但在政策导向上应该实行普惠原则,譬如开辟“绿色通道”就不该有公办和民营之分,譬如在高校资助体系中,民营高校也不能缺位。须知,高校扩招很大部分体现在民营高校的膨胀上。就此而言,民营高校的贫困生是否能够享受到助学善政的优惠才是根本。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