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成就李云龙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觉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07:55 东方早报

  早报特约评论员 杨健

  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近日揭晓,“上海出品”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在专家和群众共同评选出的268部优秀作品中,上海的精品力作占有10席,其中电视剧《亮剑》荣膺特等奖,电影《东京审判》、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京剧《廉吏于成龙》、歌曲《感恩》、广播剧《走过冬天》等获得优秀作品奖,而上海市委宣传部获得一等组织奖。

  上海的文艺作品以如此成规模的态势“摘金夺银”,实属近年来之盛事。为此,我们除了惊叹于沪上文艺工作者个人饱满的创作热情和执著的求精意识,更要对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整体水准的提升,给予赞叹的一瞥。随着城市文化的复苏和繁荣,上海在以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为目标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构筑中国的文化重镇也日益成为题中之意。事实上,作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有理由、也有必要、更有条件在文化领域内有所作为。本次“五个一工程”奖的斩获,即为“上海文化建设该有何等作为”提供一个坚实的参照坐标和可靠的现实背景。

  将上海的这批优秀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解读,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功与其说是这座城市文艺灵感的一次刹那闪现,莫如说是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一次适时释放,标志着这座城市的市民气质悄然中实现了一次优化转型。

  综观上海的获奖作品,专业眼光与民间视野一致认同、主旋律与个性化并存不悖、叫好之誉与叫座之声共冶一堂。譬如,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即在表现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宏大主题的同时,对细致入微的人性给予了温情的关照。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获奖作品表现出了与以往的“上海腔、吴侬调”大有区别甚至截然不同的特征。以特等奖剧目《亮剑》和优秀奖剧目《历史的天空》为例,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却演绎出了别样的风骨,而此等风骨更是通过两剧主人公:李云龙和姜大牙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们是阳刚的,阳刚得甚至有些生硬;他们是强悍的,强悍得甚至有些粗粝;他们是豪迈的,豪迈得甚至有些夸张;他们个性鲜明,鲜明得甚至稍有简单化之嫌。但无论如何,通过这两部作品,上海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尖锐的男性特质。上述作品中所蕴涵的男性特质是可贵的,而对于孕育这些作品的城市———上海而言,甚而有几分久违的意味。

  必须承认,上海的文艺作品一度在创作理念上陷入了误区,在题材的挖掘、表现的手法以及审美取向上,一度有绵软化、阴柔化、逼仄化的趋势。有人曾提出批评,上海文化人总习惯于回望旧日,一个张爱玲似乎代言了上海城市文化“黄金时代”的全部,情与恋、怨与缘、高跟鞋与花旗袍的私人书写覆盖了波澜壮阔的公共记忆。大手笔的问世,背后是上海文化产业大手笔的改革。作为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后盾,上海文化产业基金会功不可没。由两家国企与一家民企合作,五年磨出一部《亮剑》,堪称创新典范。

  格局小则境界低,境界低则气度不足。一位韩国学者说过,如果

上海人只将鼻子伸进“倾城之恋”里嗅些宜人的脂粉气,而对“那簇愤怒的胡须”(鲁迅)熟视无睹,那便是对城市精神资源的挥霍和浪费。诚哉斯言。上海文化人凭以汲取养料的仓储又岂止“常德路上那栋暗色调的公寓”?相反,这个时代的勃勃生命力就是点燃文艺工作者创作冲动的薪火。

  上海在向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迈进,而上海人的性格也在吐故纳新:宽和、大气、包容、谦逊。“纳与容”,是对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新上海人城市精神萌发和觉醒的基石。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塑造了李云龙式的铿锵角色,而“李云龙”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一份果敢和大气。隐含其后的,是上海

城市建设的步伐、社会发展的足音,以及与之相伴行的各类文化要素的集聚、文化产业的复兴。更和谐的文艺创作氛围、更畅通的人才交流体制、更便利的作品推介机制,促成了上海文艺作品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的成功。

  上海人讲述着一则新的故事,等待着倾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