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跪拜,一场礼下于人的阴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11:45 新京报

  作者:徐来

  因为“疯狂英语”而被视作疯狂之人的李阳,最近又做了一件略显疯狂的事情。近日,他将自己在包头某中学学生在接受辅导后,向各自老师集体下跪的照片公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他得意洋洋地补充说,类似的场面,自己“已经习以为常了”,并预告说,数日后将在成都重现这一场景。

  通过学生集体跪拜的行为,显示自己教育活动的成功,李阳的这一做法迅速引起争议。当事人随后对此事回应说,“学生们身体是跪下了,但精神却站立起来了!”自从1912年废除跪拜礼后,对这一礼节的评价,一直与“人格侮辱”缠绕不清。李阳先生的这个说法却反其道而行之,实在有意思。

  不过,首先要弄清楚跪拜礼究竟是什么。西方也有跪拜礼。不过,西方跪拜礼的核心在于屈膝。而且,双膝跪拜礼仅仅用于宗教领域。世俗领域的跪拜礼均为单膝。事实上,这是一种充满警惕的行为,它的起源本就与军事活动有关。单膝的跪拜动作重心较高,通常也无需低头,撤后一步就可以立即站起。因此,通常认为西方的跪拜礼为行礼者提供了自我保护的空间,呈现了人的平等属性。

  中国式的双膝跪拜礼,核心则在行礼者额头与地面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行礼者没有任何戒备,行礼时也很难觉察危险并做出反应。这就是中式跪拜礼“不平等的起源”。据说,行中式跪拜礼者的真诚程度可以通过额头与地面撞击的声音来进行判断。而按照旧小说的说法,该礼节的极致表现,是直接将额头撞破。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段有名的网络动画———一个人偶在行跪拜礼时拼命用头砸地面,最后血点四溅,肝脑涂地。

  当然,这样的动画不过是对中式跪拜礼的特殊解构。对于大多数中文互联网的使用者来说,还可以用一些更有趣的方法加入解构中式跪拜礼的行列中。“Orz”及其多种变体是互联网亚文化的一大发明。这个多少带点“

火星文”味道的符号如同跪拜者的侧影。它的出现使跪拜礼甚至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表现出来。跪拜因此变成一种轻松有趣的活动。“跪求”则是中文互联网的又一大发明。它通过“跪”的行为强调“求”的重要性,但同时也通过目的(索求),削弱了跪拜这一行为的神圣意义。很快,这个词衍生出各种更为夸张的用例:

  “跪求小学五年级暑假作业答案!”

  “全家跪求!泣血跪求!全家泣血跪求!!”

  “裸体跪求!!!冰天雪地赤身裸体后空翻3600度跪求!!!!!!”

  这些花样百出的跪求活动隐晦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跪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负载什么特殊的崇敬与感激,只不过是一场“礼下于人”的阴谋。

  这样看来,跪拜实在不适合拿来充当谢师的礼节。设想一下,假如这些熟稔网络语言,动辄发帖“跪求”的青少年们齐刷刷双膝着地,满脑子想到的,却是滑稽的“Orz”、“跪求”,所谓的“师道尊严”又从何谈起呢?

  更重要的是,回顾“跪拜门”的前因后果不难发现,李阳辩驳的“自发”似乎无从说起,来自集体的服从压力是导致这一丑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始终在强调集体行为相对于个人行为的优先性。“服从集体的要求”是每一个人进入校门以后始终被强调的。在很多时候,这种要求甚至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下跪,就是对集体的认同;不跪,意味着对集体的背弃———由于这种“集体”压力的存在,学生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很难想象,假如其中有个别学生拒绝向自己的老师下跪,更愿意以其他方式表达谢意,依旧直挺挺地站在当场,情况将会怎样。

  李阳在自己的博客中为“下跪门”辩解,称这是“普通的、伟大的、珍贵的一跪”。不过,思来想去,这一跪一拜之间,时而是“跪求”式的雕虫小技,时而是来自集体压力下的盲从,李阳先生那般美好的评价,恐怕是总结不出来的。

  □本报文娱评论员 徐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