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大城市让中国甩掉落后包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10:08 环球时报

  ——与张在元教授商榷

  孙培松

  8月7日《环球时报》刊登张在元教授《大城市让中国背上大包袱》的文章,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好大”现象进行了批评,提出了“特大城市时代的终结”和“中国回归集镇的时代开始了”的观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没有大城市就没有现代经济

  中国是走向大城市时代还是“回归集镇时代”,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方向。大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果。过去的半个世纪是属于大城市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已从两个增加到了20个。伦敦、纽约、东京等特大城市在当今的世界版图中巍然屹立。他们代表着发达和财富,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若以经济产出衡量,东京、纽约和洛杉矶的经济规模与加拿大或西班牙相当,而排名第六的伦敦的经济规模也大于瑞典和瑞士。在韩国,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70%的经济力量。一个城市富可敌国,这就是大城市的真实价值。不发达国家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把大城市作为目标指向的真实原因就在于此。

  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向大城市集中的原因是: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流量无法建立起发达的服务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业竞争的关键已经不仅是生产成本,而是满足世界性产业链对效率的要求,是在速度保证前提下的低物流成本、低交易成本和低库存成本并存。而这些已经不能单单靠企业的努力能够完成,它需要大规模产业集聚和发达的服务业的支撑。中国制造工业在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产业和城市群的聚集效应所带来的核心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未来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由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没有大城市作为依托的企业或地区,已经不可能获得独立的发展了。

  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建设大型和特大城市的重要性。继有将京、津两地合并为一个共同行政区的建议之后,香港最近提出了和深圳共同组成世界特大城市的构想。这一构想若实现,“港深大都会”的土地面积将达3000平方公里,人口将超过2000万。2020年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11万亿美元,超过伦敦、巴黎、洛杉矶,不仅对香港、深圳以及中国东南地区产生积极作用,还会对亚洲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大型、特大型城市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性往往被批评者所忽视。笔者认为,评价大城市,我们应该像理解“阳光最强的地方影子也就特别地黑”一样,客观地理解它的缺陷,不能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回归集镇时代”的路走不通

  工业化的弊端以“城市病”的形式暴露出来以后,对它的批评已有长久的历史。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原本有机会借鉴世界经验,采用与以往不同的建城结构,创新性地避免拥堵、污染、远离自然等“城市病”的发生。遗憾的是,恰如张教授所言,我们不可避免地重蹈了西方覆辙。但是,现在我们批评“城市病”,是希望找到解决它的办法,而不是把它作为否定大城市“回归集镇时代”的理由。

  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农业的就业人口要降到10%以下。现在中国是50%,美国是1.6%。集镇不是大工业的载体。未来中国的绝大部分人不会如张教授所言居住在“集镇”,而是居住在特大型、大型和现在的地级市及县城发展融合而成的中等城市。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国家发达不发达从产业结构上就能看出来。如果大部分人居住在集镇,说明我们的生产结构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仍然是一个不发达国家。“回归集镇时代”和把乡改为镇,希望农民“就地城市化”一样,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从国外的现状看,集镇和中小城市都有不能“抗衰老”的通病。据西方媒体报道,在富裕国家,小型城市已出现人口萎缩的现象,日本许多集镇现在只剩下少数老人,而美国堪萨斯州的青壮年几乎都跑到大城市去了。特别是以单一产业为主的城市一旦产业变迁就会荣景不再。比如汽车工业的衰退使底特律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现在仅剩95万人口。俄罗斯的伊万诺夫市、德国的莱比锡、英国的

利物浦和曼彻斯特,都有类似问题。从世界范围内看,经济活动仍然继续向大城市集中。目前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城市占到世界经济总产出的18%,就是一个证明。随着全球市场的繁荣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行业继续向墨西哥城、上海、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孟买、马尼拉等新兴经济体城市的集中,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扩大。

  中国真正的城市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城市在中国东南沿海拔地而起,从空间上迅速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如果没有这一大批大型和较大型城市的发展带动,我国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这么说,假如中国的大连、青岛、宁波、福州、广州、武汉、重庆都进入了世界级大城市的行列,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经济上的复兴。所以,我认为张教授 “中国回归集镇时代开始了”的观念,没有认识到工业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事实相去甚远。

  迎接大城市时代

  11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是有110万人口的开封。我们至今仍可从《清明上河图》中窥见它的富足和繁华。而当时伦敦只有1.5万人口,但是今天的伦敦和开封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城市衰落是中国近代自身衰落的一个缩影。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是中国重新走向复兴的过程。

  现在是世界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增长的速度又以中国为最。各地基于对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预期,基于“发达的经济需要有能容纳它的城市作为支撑”这样的认识,正在从“大”处规划着城市的未来。沿海地区一些地级市的经济规模早已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并进行着新的超越。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数十年间,将有数十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出现在中国沿海。

  今天我们无法想像,假如没有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支撑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会怎样。唐朝时,西安接待7000个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就不容易,有了大城市几十万人参加的奥运会也可以举办。

  和农耕时代的分散小规模相反,工业化是以聚集为特征的。虽然笔者深知,人有亲近自然的本性,集镇和小城市更接近自然更便于生活。但小城镇的功能有限,力小不能任大。人的本性无可避免地要让位给对更高社会目标的追求。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不是哪里更便于生活,而是更便于就业。产业聚集和城市膨胀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约两个世纪的路程。从世界的角度看,现在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测,再过80年,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都会居住在城市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仍然是属于城市的,甚至可以说人类未来的历史将是城市的历史。

  大城市时代正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向我们走来。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这个时代。 ▲(作者为江苏

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