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波:学术剽窃者为何连起码的耻感也没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08:35 新京报

  作者:黄波

  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史专家冯佐哲耗费20年心血,写出一本专著,却在近10年里,屡遭剽窃。为了讨还权益,他一次又一次跟各种嘴脸的剽窃者较真,尽管耗去无数精力和时间,但剽窃依然继续,他不得不宣布放弃。这是9月19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讲述的“一个学者与剽窃者的十年较量”的故事。

  这个故事震动我的是冯佐哲的一句感言,“前些年,抄归抄,当事人还会感到害怕和羞耻,而如今,人们‘最起码’的畏惧心理,正在渐渐消失。”冯先生的话有事实作证:某高校一位教授曾与冯佐哲“私了”,赔了几千元。此事逐渐在学术圈子里传开。随后,冯佐哲收到一封署名“一群研究生”的来信,信里写道:“我们导师刚升了副校长,正如日中天……希望你不要再破坏他的声誉,快些和他道歉……”北京某出版社一位资深编辑也对记者说:“冯佐哲?我知道。现在几乎没出版社搭理他了。因为他破坏了潜规则。那老头太较真了。”

  过去做了亏心事,还会痛哭流涕,现在则全然一副“我就抄了”的架式,视捍卫学术尊严者为异类,这中间有书商我不奇怪,但有教授、博导,有大学的副校长,有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有“一群研究生”,就不能不让人吃惊了。在通常被视为社会精英的知识者中,一些人的耻感为什么会丧失?

  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弥漫于全社会的逐利潮。但这只是丧失耻感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因为逐利未必一定就导致耻感的丧失。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会受到伦理的严格限制。

  其次,可以归咎于社会风尚的浸染。但这也不过是一个可能的因素。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样的精英言论,现在很有些不合时宜了。其实孔子此言只是道出了知识者在社会中引领风尚的责任,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念并不违背,而既然职责是引领风尚,又怎能反以风尚作为自己堕落的借口?

  除了这两个或然条件,还应作进一步思考:首先,以冯佐哲所举为例,剽窃者居然当上了大学的副校长,那么这其中有没有一种制度性缺漏在发挥作用?日前,教育部一位官员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学“不要功利化”,其实功利化不一定是坏事,可怕的是不择手段的功利化,最可怕的是面对不择手段的功利化,我们没有强有力的约束的办法;另外,如何才能重新培养一种对学术的敬畏?草根还知道“敬惜字纸”,知识者对学术心存敬畏更是应有之义,但让人困惑的是,近年来偏偏是在知识阶层中,一些人学术尊严扫地,而自己倒还能以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曲为之说。

  □黄波(湖北 媒体从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