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哈罗德-詹姆斯:金融历史主义的危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07:23 东方早报
作者: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 每一次经济危机天生不可知———在发生之前以及过程之中。与之相比,我们对已经过去的危机却了解得非常清楚。会计复查账本,经历者把自己的故事告诉报纸(有时则向法官陈述),政客解释混乱的原因,最后由历史学家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为过去是可知的,所以了解当前欧美金融危机的最佳途径就是从过去、甚至是很早以前的经验中寻找一种模式。但是哪一种模式才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知觉、乐观或悲观主义倾向,或者政治取向,而不是建立在对相似点和不同点的理性分析之上。当前,有两个年份正在甚嚣尘上,1907年和1931年。 当前信用危机之始,许多喜欢以史为鉴的人将1907年拎出来作为关键性的先例。这一年不仅恰好是100年前,而且看似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的可比性。1907年的危机虽然迅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引起了规模极大但时间不长的经济衰退,但是最后得以轻松化解。 1907年的恐慌始于美国,肇因是利率随着西部农民的庄稼收益而上涨,以及纽约大型金融机构尼克波克信托公司卷入金融丑闻。 和今天一样,即便是大银行也在一夜之间不再相互信任。从根本上讲,这是一场流动性危机,而流动性通过几个途径得以轻易恢复:纽约各大银行通过一家票据交换机构注入各自的流动资金;一家实力强劲的金融机构J.P.Morgan将暴跌的股票全部买进,从而逆转了市场恐慌和挤兑;还有就是欧洲中央银行向美国市场供应黄金。 美国人从1907年的危机中学到了明显的一课,即在发生金融恐慌时中央银行是最适合恢复流动性的机构,并且在1914年,美国通过货币改革建立了自己的央行:美联储。因此,1907年成为遇到金融压力时给人安慰的咒语:只要中央银行明白流动性的问题,危机就不可能发生。 当代不乏与此相似的例子。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不久前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资金。拥有战略重要性的私营机构也为保持公众信心尽了自己的力量。例如,高盛专门用它的全球证券机会基金公开买入濒危资产。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则是一个较为灰暗的先例,当时再多的流动资金也没用。采用这个历史类比的,是希望政府发挥更大作用的人,尤其是那些前途堪忧、急需公开紧急融资的银行。2007年8月,某些德国银行因为受美国次级房贷的影响,一看到不好的苗头,就开口闭口都是1931年。 大萧条期间,银行的倒闭使经济衰退大大恶化,并在各国之间蔓延。各国政府为了缓解危机,不但要提供一系列公开援助,制定保障存款的新法律,还要帮助他们的选民抵御日渐不稳的国际影响。 这种国家主义诡辩在2007年的金融危机中死灰复燃。德国人看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因为美国国内城市糟糕的按揭状况而受牵连。英国银行NorthernRock的储户则指责美国的开发商造成了信用动荡,使该银行无力继续维持贷款。 上述两个表面上的历史先例都不让人信服。我们并非活在央行注入额外流动资金的能力受限于黄金标准的1907年;而且,在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之后,金融体系也并没有像大萧条时期那样因价格崩溃而受到致命威胁。 今天,沿用对付1907年和1931年危机的方法只能使事情更糟。不断注入流动资金会增大房地产、证券或当代艺术资产领域出现新一轮资产泡沫的可能性。政府稳定银行系统的措施如果是国际性的,会激起愤怒的纳税人对补贴别国的不满,如果是国内的,则必须付出资本流动管制大大加强的代价。两条路线都不是非走不可。 如果说今天的信用危机在历史上有类似的先例,那也应该是19世纪的“正常危机”,例如1837年、1847年或1857年。在这些危机中,金融改革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紧张情绪,但是也触发了一个重要的、有益的学习过程。成功度过这些危机的金融机构再接再厉,在推动进一步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因为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而获得了更高的声誉。 有时候货币和财政部门有义务忽略毫无根据的历史类比,而着眼于宏观的局势。有时候,对付危机的最好办法是:不要忙着做些什么;袖手旁观即可。 HaroldJames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教授。版权所有:ProjectSyndicate,2007年。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