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彭联联:从学生施苦肉计拒摘棉花说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09: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彭联联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每年秋季,摘棉花在上百万学生和家长眼里成了一项“痛苦”的任务,出现家长帮孩子完成任务、学生交钱买“任务”、施“苦肉计”开病假条等现象(9月23日《都市消费晨报》)。 人人都懂得社会实践和吃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当学校真正践行这些教育理念时,各种矛盾和阻碍纷至沓来。在一些发达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6岁以上孩子必须做家务和社会劳动的时候,我国的孩子却日益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 一项调查发现,51%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72%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不仅学生不以体力劳动为荣,而且家长也担心孩子“吃苦”,认为孩子劳动是“多余”。与此相反,强求孩子补课、参加课余培训,家长们却乐此不疲,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苦楚和身心健康。 造成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诱导了学生追求高分、轻视和厌恶体力劳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而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目前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不完善,造成分配严重不公。一些人利用制度空子可以轻而易举地牟取巨额财富,而很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农民却不能获得社会的平均收入和必要的社会保障,成为“弱者”的代名词,失去了作为劳动者应有的自豪感。现实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不少人认为体力劳动是低贱的,毫无光荣感、成就感可言。 人做任何事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某种意义和价值。其实,学生摘棉花不能承受的不是所要付出的体力艰辛,而是缺少对于摘棉花这一事务的价值认同,甚至在他们看来,摘棉花与他们所理解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背道而驰。看来,在学生拒绝、逃避摘棉花活动的背后,掩藏着一个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