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全世界都吃煎饼我们就有自信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6日14:35 环球时报

  作者:石兆

  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自信与全世界人民是否来吃自家的煎饼没什么关系,要是强让别人穿自己的衣服就更不靠谱了。

  鲁迅先生有杂文名篇的题目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文中,先生设问自答:“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虽然当时看到这段的时候确实有自信满满的感觉,甚至猛然有种脊梁一挺之意。但看到现在的很多现象,感觉这脊梁里的填充物还是有待商榷的。

  笔者有一文曾发于网络,后面有评论者说:等中国强大了,煎饼要卖十美元一张;大家必须都说中文;不穿中式衣服就不许出席正式场合。与这种言论相呼应的还有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笑话,说的是等中国强大了,要让美国人都来用毛笔考中文“托福”。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自信与全世界人民是否来吃自家的煎饼没什么关系,要是强让别人穿自己的衣服就更不靠谱了。说白了,这种想表现自信与强大的思想,是一种扩张性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我要压你一头的意思。不压过别人一头,就无法表现自己的强大与自信。

  用现代文明的观念看,自信的基础是一种文化态度,与是不是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根本无关。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要是放在现在这个环境里,在讨论是否失去自信之前,更该讨论的是“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自信”。就中国的历史而言,一直到接近晚清的时候,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与社会发达的程度,都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我们这里一向自认天朝上国,没把其他“蕞尔小邦”放在眼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自信中一直都包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在历经百多年国运不昌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之强确实是前所未见。如今,重新找回自信这是任何一个经历过辉煌、没落、再起飞的社会一定会有的心态。但这种自信的寻找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旧时的荣光还清楚地留在记忆里,更清楚地留在记忆里的是这百年的没落,一旦想找回自信,所找回来的往往是想要高人一筹的感觉。自信的标志也就成了扩张与强制的同义词,仿佛不如此,就不能体现自我价值似的。可经过这么多年,底气不但虚弱,而且连货币单位都跟国际进行了接轨,于是就出现了上面关于用美元计算中国煎饼价值的笑话。

  用现代文明的观念看,自信的基础是一种文化态度,与是不是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根本无关。文化态度大致是指对自己的文明与文化有一种自豪感的同时,并不把其他文化视为二等文化,而是给予同样的尊重。这个态度的基础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生活体验:人对自己从小就生长于其间的文化有先天的认同感、好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一个理性的人在承认自己的这种态度的同时,也能理解别人会有同样的态度。既然大家都一样,基于出生地的天生好感就实在没什么可以夸耀的地方。照此解读,前边说的那种“煎饼卖10美元”、“全世界穿汉服”的自信与获得这种自信的方式,就比较类似于一种极端自大的理论。

  自信的态度应该是平和而有力的,不动如山,而且不跟别的山比高低,承认任何山峰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中国人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信?在笔者看来,如果把自信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在承认别人的文化至少跟我们一样优秀的同时,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点所建立起的自信是有益的。而国力增强的感觉要靠高价卖出“中国煎饼”来获得则很没意思,除了让人感觉比较像个暴发户以外,肯定也会让人家觉得受到了威胁。未必谁都会喜欢吃煎饼,尤其是这么贵的煎饼。

  在中国的传统里,原本是有一种更宽容、更自信的思维方式的,“神武不杀”、“八风不动”就是最好的态度。自信的态度应该是平和而有力的,不动如山,不跟别的山比高低,承认任何山峰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每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与局限性,全盘西化固然不对,所谓“中国文化拯救世界”更是多喝了二两以后的产物。憋着去拯救别人与压别人一头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总之是认为只要唯我独尊了,我就有了自信与自尊。其实这种行为除了让别人笑话与警惕以外,也就是有点口腔快感而已,倒显得很浅薄。▲(作者是媒体工作者。)  《环球时报》授权新浪独家使用,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