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子婴墓是史实还是噱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09:02 深圳商报

  作者:张敬伟

  近日,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发出惊人之语,他认为2003年考古发现的一座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极有可能是秦朝第三代皇帝子婴的陵墓。按此推断,子婴就和秦始皇相伴而眠了2000多年。无疑,这成为今年“黄金周”最具爆炸性的考古信息。

  袁仲一先生1974年开始秦陵考古工作,其权威性不容置疑。虽然他强调是假设,但其设定的四个前提却让很多人确认这是事实:一是该墓在秦陵西北边缘,距离秦陵500米左右,因而具有陪葬性质;二是该墓和周围5座“甲”字形墓葬相比,规模相对宏达和尊崇,因而应该是“王”级墓葬;三是子婴虽然贵为秦王,但由于是亡国之君,生前并无建陵准备,且他死时秦陵已经建筑完备,只能在富余的西北区域草草安葬,无非是在墓葬规模上比其他公子公主尊崇一些罢了;四是自秦迁都咸阳后,秦国君的陵墓多已探明分布于咸阳、芷阳及骊山北麓。惟有秦朝末代皇帝子婴的葬地不详。因而这座疑似王陵的“中”字墓就成为子婴墓的合理推断。

  果真如此吗?我看所谓的“子婴墓”存在着诸多疑点,有的甚至是常识性错误。譬如子婴身份在历史上并无定论,《史记》就有三种相互矛盾的说法,一是“始皇弟”说,《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名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二是“二世之兄子”说,《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子婴。子婴立,刺杀高,夷三族。”三是二世兄说。陕西政府官方网站的“三秦历史”介绍材料更认为:“这三说当中,‘二世兄子’一说较为流行。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信史是考古的逻辑前提,以存疑的历史假说为基础得出的考古判断是站不住脚的。袁仲一先生作为严肃的考古学家,将子婴身份界定为最不确实的“二世兄”有些不合常理,得出“子婴墓”的考古结论也就无法让人采信。

  更重要的是,子婴非正常死亡的历史事实也决定了他不可能拥有大规模的陵墓。子婴并非秦朝第三代皇帝而是仅仅做了46天王的亡国之君。历史事实是,子婴向围攻咸阳的刘邦投降,刘邦入咸阳后尚能“约法三章”,不诛子婴和秦宫室。若此时子婴薨亡,尚能以“王礼”葬之于始皇之侧。遗憾的是,彼时刘邦羸弱,不得不将咸阳和子婴一并献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一向残暴,曾经“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见《史记·项羽本记》)项羽进驻咸阳后,实行的是“三光政策”——杀光秦宗室子弟,抢光秦宫财宝,然后付之一炬烧光秦宫和秦陵。《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列举项羽的罪状就有:“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史记·项羽本纪》中也说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值得一提的是,太史公能给项羽“本纪”的地位,不存在贬抑霸王的主观性,因此述及当时境况,应和事实基本相符。在这样的残暴政策下,项羽杀死子婴之后,哪有可能将其“王礼”安葬?

  最可能的,就是项羽将子婴戮尸街头示众,之后弃之不问。也就是说,子婴作为悲剧性的冤魂野鬼,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陵墓。而这恰恰符合子婴陵墓成为千古之谜的事实。也许,今人刻意求索所谓的“子婴墓”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由于秦始皇陵的神秘性、宏大性,无论考古学家还是一般公众,都对此有着难以遏止的好奇心。所以,围绕秦始皇陵形成各类“假想丛林”也就不难理解。但我认为,在秦陵没有发掘之前,考古学家应该多些合理推断而不是艺术想像,否则就会致谬种流传,陷入神秘主义。事实上,秦始皇陵最迫切的现实难题不是制造真假莫辨的悬念,而在于思考如何保护好已经发掘出来的文物。至若子婴是否和秦始皇相伴而眠,至于那个“中”字墓的墓主人是谁?还是让科学翔实的考古数据来说话。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座“中”字墓早在2003年就已发现,为何这么多年考古学家们缄默无言,而偏偏赶在“黄金周”时发出惊人之语?内中是否包含制造旅游噱头的现实功利因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