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市区大停电救人让生命更显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9日07:42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10月7日下午5时许,广州市花都区一名精神恍惚的妇女,爬上了一座高压电塔,由于救援受阻,晚10时10分左右,花都区决定停电救人。广州供电局随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地电视台迅速播放了紧急停电的通知,通讯部门还向花都手机用户发送了停电短信。最终,该女子顺利被救下。10月8日,《南方都市报》封面刊登了花都停电救人的大幅新闻图片,新闻标题异常醒目:停电,救人,半个花都黑了。

  不难想象,对广州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而言,大面积停电意味着什么。然而,更要想到,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虽然巨大,也会给成千上万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可面对危在关头的生命,这一切都可以放弃,“公共利益”固有

泰山之重,可有时它在面对个体生命危难时,便如鸿毛之轻。

  “花都停电救人”向人们阐释了何为“以人为本”,何为“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第一要义,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且生命无个体之别,无论官员与平民、白领与农民工、病人与健康人、老人与年轻人。有网友说,爬上塔的女人是精神病,死不足惜。可就算是精神病人,她的生命也和你我一样珍贵;“生命至上”,即世俗的价值、物的价值永远应低首于生命之下,为挽救生命,付出再昂贵的代价也不应惜。有人质疑,一个女人“绑架”了一个城市,实在不该花如此代价拯救。然而,经济损失可以弥补,城市生活受影响可以恢复,一个人的生命却不可重来。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人命往往是轻贱的,不管是江山社稷、纲常礼教,还是家法族规,都可以某种冠冕堂皇的名义“正当”地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包容他人、珍惜生命依然是社会急需的道德资源,现实中,见死不救等各种漠视生命的现象还不时出现。

  那么,如何改变对生命的漠视?这需要民间的自救,更需要政府的教化。要想民众学会尊重生命,政府必须先将生命置于崇高的地位。犹太民族有一句古训:“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一个活下来的生命会在全社会产生涟漪效应,那个被从电塔上救下的女人,它代表着一个政府尊重生命的范本。相反,若一个生命可以被轻易牺牲放弃,甚至被粗暴地伤害,那将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示范,它的不良影响,也必将伤及整个社会。

  以“生命”来审视“花都停电救人”事件,其中并非没有反思之处。据报道,目击者称,爬塔的女子用了约10分钟就顺利爬到了50余米高的电塔最顶端。显然,充满危险的高压电塔,没有足够的设施用于阻碍非专业人士的攀爬。当人爬上电塔后,不惜代价救人固然可赞,可是,若在平时不惜代价为全国所有的高压电塔装上防爬装置,岂不更明智?

  在生命价值日益张扬的当下,许多意外事故后,人们都能听到“不惜代价救人”的豪迈之言,可是,与其一次次“不惜代价”进行事故救援,为什么不多些“不惜代价”防止公民陷于危难。人命关天时,代价必须是不惜的,然而,若昂贵的代价其实是能通过之前较小的付出进行规避的,这样的代价是否太冤枉?

  半个花都陷入黑暗,生命之光却因此大放异彩。我们为一位落难公民在政府庇护下的安然无恙而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对于生命的尊重能更多地体现在风平浪静时,推演一切可能,想到最坏,穷尽一切手段去维护公民的安全。这才是真正有责任心,也是社会代价最小的良策。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