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诺贝尔奖在寻找最真的经济学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10:31 东方早报

  作者:陈序

  猜了一年的谜,今天将揭晓。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马上会明确归属。英国博彩公司早有相关赌盘。哪位幸存者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许是经济学家最难预测的未来事件之一。

  据分析人士称,经济学奖评委会倾向于把奖金授予15至20年前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人。理由是经济学理论需要长时间检验。不知道为什么把时间定在15至20年,看上去这是对以往获奖人特征的归纳所得,而不是某种预测模型的演绎结果。其中如果暗藏规律,可能是经济学家出学术成绩的最佳年龄与其平均期望寿命的差。

  由此看来,经济学奖评委会在寻找最真的经济学理论。而最真的经济学理论一定可以被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意思是说可检验性就等于真理性。这句话给出一个时间顺序。先是理论,接着是实践,最后是检验。中国人期望中国人拿到各种诺贝尔奖,别的奖不说,经济学奖有难度。因为29年的经济改革历程中,实践常常走在理论前面。于是,理论变成经验总结,而不是科学预言。

  只有理论预言的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时,人们才会对理论的真伪有可靠的判断。依据理论所作预言必须包含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与地点。经济学理论的困难在于,对未来事件发生时间的预测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模糊性。所以有笑话说,一直看跌或坚持看涨,都能成为经济学家。

  关于投资者教育的真理是,投资有风险。经济学家也总结了许多关于何种情况下投资风险较大的“理论”。问题是,没有一个“理论”没有例外,“理论”不能确定何时投资一定成功或者失败。甚至,“理论”一诞生就意味着自己无效了。因为,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投资“理论”会影响其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投资者通过学习“理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学习所谓投资“理论”并非最有效的投资者教育。

  最简单而有效的投资“理论”是在尽可能多掌握信息的前提下,从众。但再多信息也不会透露其他投资者脑袋里的投资“理论”和风险偏好。趁着夜黑风高冲锋陷阵,天一亮,硝烟散尽,周围可能是成千上万人,也可能空无一人。投资“理论”一向有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为代表的“真实价值派”与凯恩斯为代表的“选美派”。我以为,真实价值确实存在,但不一定与投资收益有关。当错的人太多时,对的“理论”无法有所作为。

  曾与人合著《股价的可预测性》的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认为,寻找

股票的真实价值好比大海捞针。他对过热股市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得股市有泡沫,不要‘满仓’。”但是,仅凭躲过风险能学会谨慎么?

  都在猜巴菲特为什么减持中石油,惟一没人公开谈及的,就是巴菲特也可能做错了。不妨跟巴菲特对赌,在他减持时买入。永远不曾与巴老对赌过的人,是不会真正信奉他的理论。好的学生,应该通过论证与老师相反的观点进行学习。当然,学习一定要付代价。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有些时候,即便证明自己正确也毫无快感可言。确实如此。中国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和其他管理层的决策者也得有这种思想准备,即或流血才是最有效的投资者教育。惟一需要管理层做的,是保证“政府干预市场”不出现在投资失败的原因清单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