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芳:竞猜诺贝尔经济学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08:26 东方早报

  作者:李华芳

  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Hurwicz)、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马斯金(Maskin)和芝加哥大学的迈尔森(Myerson)三位经济学家分享,获奖理由是他们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的基础性贡献。三人的获奖虽然有点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的名单有一长串,大家都知道那些人迟早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时间问题。例如在机制设计理论获奖之前,国内的丁利和梁捷等人就预测赫维茨和马斯金会获奖。不过诺贝尔奖委员会似乎喜欢出人意料,给世人尤其是经济学界增加一点乐趣。这也催生不少诺奖竞猜的“机制设计”:一种是博彩公司,为候选人设定一定的赔率,竞猜者可以选择性购买,有风险但也有收益,是一门成熟的生意,英国的Ladbrokes公司在这个行业久负盛名。另外一种是类似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竞猜活动,参与竞猜者如果最后猜中,要做一个与获奖者思想相关的演讲,有现金奖励。

  博彩机制和竞猜机制都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并且提高了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就前者而言,竞猜的获胜着和博彩公司都能获取经济上的收益;就后者来讲,学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学校也能更接近教书育人的目标。这正是今年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贡献所在。

  按照博弈论学者丁利的说法: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简单来说,如果假设人们是按照博弈论所刻画的方式行事的,并且设定人们对各种情形都有一个社会目标存在,那么机制设计就是考虑构造什么样的博弈形式,使得这个博弈就是那个社会目标,或者说落在社会目标集合里,或者无限接近于它。

  以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竞猜诺奖机制为例,经济学院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的目标则有各种差异,但获取知识也是其中的一种,如何协调两者的目标,让两者实现“激励相容”,这就成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大问题。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学生们会自发竞争名次,这会促进学习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现实情况却因为各个学生面临的具体约束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把自己的资源配置在努力学习上。这一“竞猜机制设计”使得学经济学的学生更加有兴趣去了解这一学科的各路进展,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学习。这一机制能促使学生将资源用于和学校目标一致的方向上,或者说接近学校的目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部分接近了学校的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机制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个,即信息和激励。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或者说信号就成为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使机制有效运行,最好的方式就是信号都是真的,没有扭曲,这就可以减少成本。例如学生可以假装用功,但不真心学习,把精力放在找工作而不是写论文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揭示学生的真实偏好,并设计与学校激励相容的机制呢?

  但这种机制设计通常非常困难,赫维茨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他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们在博弈决策过程中可能策略性地发出一些信号,最终导致资源配置效率被扭曲,那么如何设计一种机制,最优化资源配置呢?这是赫维茨在《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一文中解释的问题,这篇文章拉开了所谓“机制设计理论”登入经济学殿堂的序幕。直到1973年,赫维茨在负最盛名的《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一文,此文一举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和初步框架。

  赫维茨指出,在信息分散的个人经济环境里,不存在一个有效率的机制让人有动力显示他的真正信息。也就是说,让学生个个都说真话很困难。而马斯金的贡献是探讨了在何种情况下,能让人说真话,进而使得规则是“可执行”的。“马斯金定理”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存在一个人能判断学生行为的对与错,那么就不可能有一个机制让学生讲真话。

  尽管今年的各项竞猜机制设计都未能准确预测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后花落谁家,但竞猜机制本身的应用就浸透了机制设计的思想,所以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的获奖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