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何必急着为国学加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08:44 长江商报

  作者:安平

  发扬“国学”,从上个世纪初至今,“弦歌不绝”。中国人民大学年底将申报国学学位(10月16日《新京报》),真的批下来,“国学”复将与“理工农医文史哲”并肩,调子和地位眼见都越来越高了。

  我们国家的学位制度,虽有些特点,大体上还是和世界接轨的。但若在现今的11个学科门类之外,另加一个“国学”,却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正如舒芜先生所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学”,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讲‘国学’,只有中国讲‘国学’”。他是很反对以含糊其辞的概念来接续传统文化的。关于这一点,在“国学班”设立之初的争论中,不少专家学者已经说得很清楚。

  目前的“国学”学习内容十分芜杂。如果当“史”来学,知道曾此一说,考证一番,倒也有益无害。只是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单设“国学”学科门类的必要性。若以“文”、“艺”对之,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当真培养出一拨精通琴棋书画的风雅人物,“优”而“名”,倒也无伤大雅,尽管在“国学”上,他们未必能超过几十年不举的范进,尽管“国学”派的前辈诸公,早被鲁迅《估“学衡”》估成了筛子,而今天的“国学大师”在他们的前辈面前,或许仍须仰视才见,诗词素养连拷贝一出“莺脰湖盛会”亦属难能,惟有靠“国学超女”、“国学辣妹”赚一点眼球……如果当作“术”,准备学而用之,则放着《几何原本》不看,非按老办法证明勾股定理,实在也太累人了一点。而真把“国学”当“经”来读,更是不知今夕何夕。

  当然,有人会说,“国学”博大精深,不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所谓“扬弃”。话自然不错,但扬弃的标准却总能变。“破四旧”,按当时的说法,算是“扬弃”,如今复兴“国学”,也是“扬弃”。尊哪家抑哪家,“忠君报国、三纲五常”,或“民为贵社稷为次之君为轻”,话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取舍,谁来取舍,为什么取舍……终究还是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在“国学”自身的逻辑框架内,是无法找到答案的。答案,只能在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民主、法治观念中找寻。

  “国学”如真有生命力,不妨给其自然生发的空间和时间,拔苗助长,未见其功。何必急着用“学科门类”的学位之尊,为“国学”加冕呢?或者如此下去,学科设置直接分“中学”、“西学”两大门类(或另加上“某些‘西学’”),虽然黑色

幽默,却在“国学”的情理之中。“国”字头的昌盛,近年常见。“国学学位”是不是某一天就成了如“国花”、“国鸟”般的“国学位”,甚至投鼠忌器,不能批评了,也难说得紧。

  说实话,如果“国学”的高调真是为了新上马一个学位生产线,再源源不断生产出盖了钢印的“国学大师”,倒也能理解。前不久江南重工更名“中船股份”,股价立马飙升,可为援例。不过,“读经”与“尊孔”向来秤不离砣,近年孔家声势见涨,怕只怕“国学大师”们当了真,“尊孔”并“读经”,“国学”真“国”起来,可就非学人之福了。

  安平(上海 市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