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叶扩:构建旅游公德须加强公民教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0:40 信息时报
作者:叶扩 费孝通先生在他早期的社会学研究中,把公德叫做“团体道德”。又说中国缺乏团体道德,在这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都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这话有些深奥,依我的理解,通俗点说就是,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比较注重私德,在熟人面前爱面子,但是所谓的公德就不太看重了,旁人与我无关,我爱怎样就怎样,你管不着。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中国游客总喜欢搞“××到此一游”,以及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践踏绿地、随地吐痰等现象。即使周游国外,也习惯性地缺一根筋,他们多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随时都代表着中国形象呢。 余秋雨曾经在一次讲演中认为,国人缺乏公德心,是因为人们长期受“朝廷”和“家庭”的“两庭”模式的影响,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比如一个农村妇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不能说没有道德,但绝对是缺乏公德的表现,对公共空间缺少认知。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也认为国人普遍“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不过他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比余秋雨的阐述更为朴实。他说这是中国的大人一般习惯让小孩子穿“开裆裤”,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挖鼻屎、搓老泥,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随便丢垃圾,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显然,不论是费孝通,还是余秋雨或是孙隆基,这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把缺乏公德的现象,置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上阐发了。 所以,我想在此稍作展开,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现象加以剖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国人看来,公共空间姓“公”,并不属于自己,也就不必为它担什么责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秉承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国土皆属于皇帝,而臣民不仅一无所有,连人身也是依附关系。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天下不是他们的,天下的事也跟他们没有关系。于是我们经常发现,人们对公共秩序总是麻木而没有责任,甚至一有机会便在“王土”之上发泄不满或者搞恶作剧。而一旦到了国外,更是因为少了约束,而放任自流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人的这种意识仍然根深蒂固,他们仍然把国家和公共空间,当作与他们利益无关的“身外之物”,他们仍然承传了对公共空间缺少责任感的观念。其实,社会公德本来就是人们在公共空间和秩序里遵守的道德。如果对公共秩序缺少认知,必然随心所欲,把私人生活中的老毛病带到公共场所里来。实质上,这也正是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 正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这种意识体现为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的人、有尊严、有价值,并且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 所以,要提高国民素质,真正构建起“旅游公德”,办法还是在于实行公民教育,使之学做现代化国家的“公民”。因为只有加强公民教育,使个体成为自由思想的独立主体——“公民”,以增强个体自律,才能形成对公共秩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此外,加强外部的制约力量,使不文明行为付出高昂的成本。我想这才是减少国民不文明出游现象,重构公序良俗的根本之道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